返回Chapter 4(第1/7页)  我不想活得这么累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快更新我不想活得这么累最新章节!

    优等自卑感——围绕虚荣心

    人要是能够完全接受自己,活得该有多开心啊。但是,实际上,很多人要么想变成一个特别好的人,要么就想变成一个特别坏的人。摆脱现状,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这个想法当然是很正常的,不过接下来我们要谈的是追求看似虚荣心的个人优越感会是一件多么折磨人的事情。

    追求优越感是一种普遍欲求

    阿德勒认为,人作为一个整体,是为了追求更加优秀或者追求优越感而做出各种行动的。希望自己变得优秀,摆脱那种无力感,这种欲望是任何人身上都能找到的普遍欲求。(《个体心理学讲义》)“对于优越感的追求,为所有人赋予了原动力,这也是促进人类对文化做出种种贡献的源泉所在。人的生活大约都是按照这种活动轨迹进行的,即从下至上、从负面到正面、从败北到胜利不断挺进的过程。”[《有关人生之意义的心理学(上)》]

    这种优越感的对立面,便是劣等感,它也是任何人身上都能找到的(《个体心理学讲义》),“不管是追求优越感、还是劣等感都不是病,是一种健康且正常的状态,可以说是它们在不断地刺激人们向前进步和成长的”。(前述著作)

    个人优越感的追求

    阿德勒并不是在否定人们追求优越感,他所反对的是通过获得个人优越感的方式来解决人生课题的态度和做法。

    追求优越感,也可以分为正确和错误两种方向的追求。当追求优越感的行为以野心的形式呈现出来时,便是错误的。此时,那些异常野心勃勃的孩子们面对与他者的竞争关系,就会陷入困境中。

    “他们的判断标准为是否会获得成功,而不是面对困难去解决困难的力量。我们人类文明也是如此,比起基础教育,更关注看得见的结果和成功等等。我们显然已经习惯于这些做法。”(《儿童教育心理学》)

    这样的孩子,最终只想靠成功来获得别人的认可。

    “他们即使成功了,如果没有得到别人的认可,就不会感到满足。其实,对孩子们来讲,面对困难时重要的不是如何去克服它,而是如何保持精神的平衡状态。孩子们在外界的引导下一旦变得野心勃勃,就不会理解这一点。他们只觉得没有别人的称赞就活不下去,于是,会很容易受到他人意见之影响。”(前述著作)

    他们感兴趣的不是如何养成实力直视和解决困难,而是如何获得看得见的成功。不过,要知道“不费吹灰之力而获取的成功,往往会像泡沫一样,容易破裂”。(前述著作)

    对这群野心家来讲,最终是否能成功才是最为关键的,而到达这个结果的过程并不重要。得不到好结果的课题,压根儿就不会着手。如果课题比较难,只能在现实中付出努力去克服困难,然而他们会提出各种理由和借口不去做这个课题。这种想法是病态、不健康的,它就是我们所说的劣等自卑感。有劣等自卑感的人,会因为没有得到希望的结果而精神崩溃,后面我们会提及,他们即使得到了所希望的结果,也不会感到满足,他们想要的是他人的称赞和夸奖。他们整日都在思考要想获得他人的称赞和认可该怎么做,因此很容易被别人的意见和看法所左右,自己则很难独立做出决定。

    在副战场战斗

    任何事情,只要想完成,就得付出努力。但是,有的人遇到努力却无果的事,就干脆放弃为之努力。按阿德勒的说法,他们是在“副战场”战斗的一群人。(《儿童教育心理学》)换句话说,他们是在副战场追求“人生中非有用之面”,即为得到廉价的优越感而战斗。

    那么,一个人应该身处“主战场”而不是“副战场”才对吗?也不是。活着,绝不是为了与他人竞争。所有人生来都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