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四章 秋实(第1/3页)  武宣年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长安的四季似刀砍了般分明。

    春天的和煦阳光在第一声蝉鸣之后,竟一天一天毒辣起来,晒的在田间刈麦的汉子背上蜕了皮。

    而被认为是天气转凉的标志的立秋之后,天气还是燥热不减。石板被晒的滚烫,街上的人不敢驻足,步履匆匆而行,碰到熟人了,来不及打招呼便目之于道。

    南之秦岭总是眷顾长安百姓的,在人们实在热的受不得的时候,它便酝酿了一片乌云,缓缓飘过来,长安便下了立秋以来的第一场雨。

    淅淅沥沥的雨水顺着屋檐落下来,将滚烫的石板一点点的浇凉,植根于长安的火苗被彻底激灭,往后的天气便一日日的冰凉起来。

    汉子们早晨起来,赤膊到院内,习惯性的提起半桶水自头顶浇下,浑身便起了鸡皮疙瘩,三个喷嚏跟着便来。

    汉子又觉得脖子痒,伸手去挠,抓出了一片金黄的银杏叶子。再一抬头,就看见一墙之隔的寺庙内一片金黄,鸟雀落在银杏树上侧头喳叫。

    一夜之间,就是秋天了。

    “阿嚏!”,谭泽露正在看从秘书省借来的孤本《战国策》,忽的一阵凉风让他浑身一颤,他胳膊上的汗毛就立起来了。

    “先生,天凉该加衣服了”,郭淮璧捧着一件叠好的厚衣服走进谭泽露的房间。

    “福生,福生!”,谭泽露喊了两句。

    郭淮璧将衣服打开,披在谭泽露的身上:“福生去取火炭了”

    谭泽露示意她坐下:“认识字吗?”

    郭淮璧摇头:“不认识”

    谭泽露举起手中的《战国策》:“这本《山海经》妙趣横生,你若是识字就好了”

    “先生,这不是《战国策》吗?”

    谭泽露直视郭淮璧,郭淮璧赶紧低下头:“先生,我······”

    谭泽露却没发火:“这里不是掖庭宫,我也不是那些阉人,这里没人罚你,没有辱你,你大可不必这样”

    “知道了”

    两人正说话,李福生端着炭盆进来了:“先生,炭火来了”

    谭泽露放下书:“福生,祈福寺的银杏叶可是黄了?”

    李福生抹了一下脸,脸上顿时黑白混杂:“应该是,我听阿翁说休祥坊比往日热闹了许多”

    谭泽露点头:“去洗一把脸,跟我去祈福寺走一走”

    李福生一愣:“早起的时候洗过了”

    郭淮璧忍俊不禁:“福生,你去院里的水缸照一照”

    李福生急忙奔出去,拨开水缸里枯黄的荷叶,“哎呀”叫一声,便跑出西厢房了。

    郭淮璧捂着嘴就笑起来。

    “你也一起去”,谭泽露说。

    祈福寺建在休祥坊内,与李府所在的辅兴坊隔着一条街。

    谭泽露他们便没有让仆人准备马车,步行前往,一路上不断有纨绔冲郭淮璧喝彩:佳丽!

    也有眼尖的人认出了谭泽露:“那便是谭植之嗣?当年名动长安的年少!”

    同行的人鄙夷道:“一个白面小生而已!”

    “他如今已然是大理寺少卿,从四品上的高官!算起来,不过十五、六的年岁!你我已近而立,连神策军都挤不进去”

    “哼!”

    不多时,三人便到了祈福寺门口,果然络绎不绝。

    马车在两边停靠,仆人们在一边照看,衣着华丽的贵胄进进出出。

    寺内更是热闹。贵胄两两三三的聚在一起,或是寒暄恭维,或是指点景致。有几个文雅的有感吟诗,引的阵阵喝彩,一旁的女子便暗送慕意,随行的僮生慌乱记下诗句。

    祈福寺的主持带着两位僧人在贵胄之间来回走动,一一拜见,很快就走到了谭泽露的面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