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章 夏宋战争(第1/5页)  人世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看人要看他的心眼,买马要试它的步伐。

    ——珞巴族谚语

    王善仁是王臣的后代,正值年轻力壮,应征参加了大宋王朝的军队,被派遣到北方的边境。这是因为宋朝这边和辽国和好不久,西北边境的党项人又不得安宁了。

    王善仁从长官那里了解到:党项人是羌族的一支。唐朝的时候,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党项羌人和吐谷浑经常联合起来对抗强大的吐蕃。后来,吐谷浑被吐蕃消灭。失去依附的党项羌人请求依附大唐,先是被安置在松州(今四川省松潘),逐步繁衍成为数个大部落,占据了今天的青海东南和甘肃南部等地,接着又迁居到庆州(今甘肃省庆阳)。

    粟特人安禄山和突厥人史思明制造的安史之乱平息以后,唐朝大将郭子仪担心身为异族的党项人效而仿之闹事,建议将庆州的党项人迁至银州(今陕西省榆林)以北和夏州(今陕西省横山)以东的地区(今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东南)。这里是南北朝时期匈奴人建立的大夏旧地,当时称为平夏。所以,这一部分党项人就被称为平夏部落,即日后西夏皇族的先人。

    八年,平夏部落因为协助唐朝平定黄巢起义有功被封为夏州节度使,后来又因为收复了首都长安被唐朝皇帝赐为李姓,封为夏国公,正式领有银州、夏州、绥州(今陕西省绥德县)、宥州(今陕西省靖边县)与静州(今陕西省米脂县西)等地。从此,党项的李姓后代成为当地的藩镇势力。

    五代十国时期,不管哪一个民族在中原当政,聪明的李氏都俯首称臣,换来统治集团认可自己的统治地位和大量的赏赐。

    经过00多年的建设,平夏地区变得非常富饶,既有肥美的牧场提供大量的牛羊和牧草,又有河水灌溉的农业区出产粮食,还盛产可以当作货币使用的上好青盐。因此,平夏部落可以说是有兵有马有粮有钱,天时、地利和人和均占,势力逐步地膨胀起来。

    9八年,大宋王朝打算削去藩镇的兵权,准备把李氏亲族一锅端到东京,根除这个盘踞在地方的势力。

    李氏头人李继迁志向不凡,深知一旦入京无异于蛟龙失水,再也没有翻盘的可能了,因此借故逃离了居住地,遁入茫茫的大草原中。

    心气正盛的大宋王朝大意地认为,逃跑的股匪帮没有什么能耐,根本没有当作一回事。

    李继迁却很有政治头脑。他通过婚姻连娶数位当地豪强的女儿作为妻妾,一下子与地方的首领成了亲戚,而且是八面玲珑,势力逐渐强盛起来。

    9八5年,李继迁会同族兄弟诱杀了宋朝大将曹光实,占据银州,攻破会州(今甘肃省靖远),与宗主国大宋王朝彻底翻脸。

    他知道与宋朝闹翻意味着招致杀身之祸,于是,赶紧投向辽国的怀抱,被契丹人封为夏国王。

    大宋王朝的皇帝看到这个情景心里当然不愿意了。他多次派出军队打击李氏一族,但是,屡战屡败。他只好把夏州、绥州、银州、宥州、静州等地割让给李继迁,事实上承认了他们享有的国家地位,只不过暂时没有给个名分罢了。

    100年,李氏趁着宋朝和辽国互相厮杀之际,率领诸部落攻陷了宋朝的重镇灵州,并且改名西平府,后来,又攻取西北重镇凉州(今甘肃省武威),截断了宋朝通往西域的商道,破坏西域各国向宋朝入贡,同时,禁止西域诸部向宋朝买卖马匹,严重影响了宋朝的军力建设。

    李氏则倾力向河西走廊发展,向南攻击吐蕃,向西攻打回鹘,大大拓展了自己的生存空间。他们选定怀远镇(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为都城并且改名为兴州,但是,对外仍然向宋朝和辽国称臣,对内则完全是一派帝王的气派。

    他们的东北与辽国相邻,东面、东南面与宋朝为邻。

    10年,李元昊继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