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看,它又是一个由若干较易完成的小工程构成的,只要分阶段一个个地完成,那么实现整体目标就指日可待了。
很多人的想法恰恰相反,他们集中到最远大的单一目标。但他们也许并不清楚,哪一个方向距离目标更近。
我们首先要归纳出自己到底想成为哪一种人,然后分析出那种人将会达到的目标。当我们成为那种人的时候,目标会以副产品的形式被实现。
学习把追求的“馒头”切成几个不同的阶段和局部之后,我们会发现,这经常能把自己调整到便于发挥潜力的最佳状态,获得成功是很自然的事情。
很多人都有一种自然而然的想法:如果把精力集中到最远大的单一目标,就能得到最大的成功。但没有人知道,自己的目标距离成功有多远,是200米还是200光年。
因此,如果说需要树立一个远大目标的话,那么这个目标应该是未来的自己。也就是说,我们只有先总结出自己想成为哪一种人,然后分析出那种人将会有怎样的成功,以及会经历什么样的过程。当我们成为那种人的时候,成功也就在走过的路上以副产品的形式被实现了。
==================================
==================================
==================================
==================================
第三章 在奋斗中享受人生(2)
王卫宾
干好最近的活儿
我们的古人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用一句简练的话来概括,就是:干好离我们最近的一件活儿。
贝尔纳是法国著名的作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和剧本,在法国影剧史上占有特别的地位。
有一次,法国一家报纸进行了一次有奖智力竞赛,其中有这样一个题目:
如果法国最大的博物馆卢浮宫失火了,情况只允许抢救出一幅画,你会抢哪一幅?
结果在该报收到的成千上万回答中,贝尔纳以最佳答案获得该题的奖金。他的回答是:“我抢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画。”
需要追求的最佳目标不是最有价值的那个,更不是最辉煌或自己最喜欢的那个,而是最有可能实现的那个。
一个聪明的人知道自己能力和智力的边界,知道有一些角色是自己永远扮演不了的,因此才不会冲动地、人云亦云地追求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在英国的西敏寺,有一位主教的墓志铭吸引了所有前来凭吊怀古的人:
我年少时,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当时曾梦想要改变世界,但当我年事渐长,阅历增多,我发觉自己无力改变世界,于是我缩小了范围,决定先改变我的国家。
但这个目标还是太大了。
接着我步入了中年,无奈之余,我将试图改变的对象锁定在最亲密的家人身上。但天不从人愿,他们个个还是维持原样。
当我垂垂老矣,我终于顿悟了一些事:我应该先改变自己,用以身作则的方式影响家人。
若我能先当家人的榜样,也许下一步就能改善我的国家,再后来我甚至可能改造整个世界,谁知道呢?
但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从力所能及的目标开始。
在生活中我们总倾向于往我们的不胜任阶层攀爬,向不可能实现的目标迈进,仿佛追求愈高、愈多就代表愈好,可是环顾四周,我们看到的却比比皆是这种盲目追求下的牺牲者。
我们看到一批批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