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78 章(第2/4页)  中国道教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房中术及其作为道教方术的历史;

    (13)道教各宗派的关系(清谈派和炼丹士,炼丹士和道教正统教派);

    (14)道教思维方式的特点。

    第2次国际道教研究会议在得到日本政府和三菱公司资助后,于1972年9月,在日本长野县蓼科举行。参加会议的学者共十四人,其中除了欧美的李约瑟、卡顿马克、施博尔、塞德尔、斯特里克曼、韦尔奇等人外,还有日本的宫川尚志、酒井忠夫等。会议有英、日语翻译,还有专家担负道教术语翻译和会议录音整理。提jiāo给第2次国际道教研究会议的论文共十三篇,另有背景文章二篇。其中有《道教炼丹术的社会内容》(李约瑟)、《晚明和前清社会的善书和平民教育》(酒井忠夫)、《儒教思想家中的道教倾向》(杜尔)、《"功过格"的作用的考察》(施博尔)等6篇先期发表,另有9篇文章收入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的《道教的多面xìng--中国宗教论文集》一书中,包括《〈太平经〉的思想》(卡顿马克)、《论陶弘景的炼丹术》(斯特里克曼)、《孙恩叛乱时代庐山周围的民间信仰》(宫川尚志)、《从二世纪到七世纪的道家宗教化和民间宗教》(石泰安)等。第1、2次国际道教研究会议上都没有中国代表参加,尽管道教是中国的宗教。各国与会代表对此都感到遗憾。在筹备第2次会议时,由于许多专家提议邀请中国学者参加,当时的美国学术团体委员会主席弗兰德里克伯卡特脱曾为此两次写信给中国有关主管单位。但是,当时中国正处于"文革"动乱之中,所以这次邀请并未得到应有的回应。

    1979年9月,第3次国际道教研究会议在瑞士苏黎世举行。这次会议是由瑞士促进学术研究基金组织、苏黎世大学和巴黎法国远东学院主办的。出席会议的有中、美、日、英、法、联邦德国、瑞士、荷兰八个国家的专家共三十人。会议的中心议题是:道教与科学。主要论文有:《道教与科学》(席文)、《刘一明的哲学--道教精神修炼之研究》(宫川尚志)、《道教与中国历史上的反迷信运动》(酒井忠夫)、《抱朴子的科学思想》(村上嘉实)、《上清派运动及方士和不死探索者的传统关系之研究》(奥比奈)、《道教与免疫学的起源》(李约瑟)、《〈无上秘要〉导言》(劳格文)、《宇宙模式及其社会影响--〈太平经〉中的自然科学》(坎德尔)、《中国道家到道教的演变和若干科学技术的关系》(王明)、《中国外丹黄白术考》(陈国符)等等。在会议讨论过程中,关于道教、道教史和研究方法等,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一是有人认为道教中某些迷信思想是与理xìng主义相对立的,但有人却认为历史上某些神秘主义对科学的发展比理xìng主义更有价值;

    二是对于如何确定某些道教经典的年代问题,有人认为可以用韵文的韵脚和地理名称确定年代,但也有人认为还需要用其他的考证方法。

    70年代末,国外在研究道家转化为道教中非常注意《老子想尔注》和河上公《老子章句》这两部著作。对于前者的成书年代,有人认为是东汉张陵所作,有人认为是六朝人所作;对于后者,有的认为是东汉末期的作品,有的则认为是六朝人的作品。讨论尽管十分热烈,但是大部分问题并未充分展开。

    随着拨乱反正,中国大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正确的贯彻,中国道教的宗教活动逐渐恢复,宫观修复开放,道教研究工作迅速开展。

    从1981年至1985年,国外一些著名的学者相继到中国进行考察。国际道教研究活动也有了新的进展。

    1985年9月30日至10月12日在巴黎召开了"道教和日本文化"国际讨论会,参加者除了法国、日本以外,还有中国、联邦德国和美国的学者。其主要论文有:《关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