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23 章(第1/4页)  国民党视角之三大战役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军统帅如著眼於机会主义或临机应变,将使战争成为漫无轨道行驶,及破坏全盘作战构想;於平津会战中匪军乃完全按计划作战,而傅作义则采机会主义。

    第二,大军统帅因按计划作战,大军运动必须如钟表报时一样之准确,於本会战中林彪匪军十二个纵队及一个pào兵纵队,其於不同之时间,不同之地点,及经不同之路线,分经长城榆临、界岭口、冷口、喜峰口、古北口入关南犯、但以上各路匪军於十二月十五日在同一时间对塘沽、天津、北平完成包围,而聂荣臻匪军亦於该十五日攻占张北,对张垣完成彻底包围,此可算是如钟表报时一样之准确。反观傅作义所统帅之大军,乃到处成为鼓响锣不响,首先是第三十五军於运动中被围,相继是暂三军於运动中遭匪各个击破,及第十六军於突围中损失过半,再继为遭匪区分包围,各个击破。

    第三,大军统帅具有其钝重xìng,无法如指挥小部队之活发,克劳塞维茨说:「移植一株小树很容易,移植一棵大树就很难。」,此即喻为大军统帅之钝重xìng,傅作义之「腹案」,所谓「灵活机动」,乃完全以其原指挥其有限之基本部队之观念和习惯来统帅大军,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总之,大军统帅有其一定之法则,以上仅就本会战略举一二,不可以此而概全。

    大军集中掩护:大军集中,乃为最脆弱之时期,此期间如遭受敌人不意之奇袭或先制之攻击,胜败常由此而定。平津会战我军集中,在大体上来说,乃为东、西之方向,正遭入关之林匪由北向南之侧背攻击,以及平张段之平绥路其隘路两侧之高地;但我军於集中期间,对长城各口乃一兵一卒不派,榆临、古北口我原守军亦撤离一兵一一卒不留,使林匪在毫无妨碍之下如入无人之境自由行动,至於平张段之平绥路方面,第十六军及暂三军控制於南口,怀来重要城镇,似乎控制此等重要城镇就天下太平,溢路两侧之高地,亦一兵一卒不派,第三十五军由汽车输送,由通县至张垣,及由张垣至北平,好像是在毫无敌情顾虑下「旅次行军],大军如此集中及军队在严重匪情之状况下如此运动,实根本缺乏军事常识。

    长城系依yīn山山脉延伸,自古视为天堑,以「莫教胡马渡yīn山」一语观之,亦为我自古之国防线,故当我大军集中时,不仅应以长城为集中之掩护,更应以长城及yīn山山脉迟滞匪军,以争取我会战准备时闾之余裕,当时如yù各个击破匪军,唯一之可能xìng,亦即当林匪入关时,乘其兵力为长城左右分离及前後分离之际,予以各个击破,至於傅作义「腹案」所谓「灵活机动、依城决战」,乃为被动之消极防御,东急则东援,西急则西援,而非为各个击破匪军。

    作战目标以歼灭敌人为第一:土地和城镇之获得或确保,乃是歼灭敌人之结果,祗要能歼灭敌人,土地和城镇乃不得而自得,不保而自保。平津会战、北平、天津乃为华北之重镇,及为战略要地,但匪军之作战构想及会战指导,乃不在如何攻占此等大城市,而在如何不让华北之国军向西撤退,或向东经海上撤退,其一切关键xìng作为及全部之注意力均集中於此。抗日战争日本军阀之战败,其最主要之关键乃在争城夺地,其以为只要占领我重要城镇和主要jiāo通线,即可达战争之目的,我军松颔失重要城镇和主要jiāo通线,但恰能始终保存主力之完整,及愈战愈强,胜败乃由此而定。戡乱战争,无可讳言,我军系受日军军事思想之影响,以争城夺地为作战目标,虽广领城镇和土地,但匪是愈剿愈众,而匪军乃以我军为作战目标,迭次遭匪各个击破,逐次被歼,遂由攻势转为防御,及由优势转为劣势;由攻势转为防御及由优势转为劣势,乃为战争最危险时期,於此最危险期中,又不知保存战力及恢复优势,恰仍以确保城镇为作战目标,及和匪军赌总败之决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