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一十二章 相州城(第1/2页)  大宋守夜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自从正月初十,在东水门外见到好古兄,这七八天中发生的事情太多了。崔白原本只是个微不足道的守夜人暗眼,现在却跟这个时空的许多“大人物”发生了密切的联系,甚至于现在要以秘密使节的身份,去与十万大军压境的“敌国”军事统帅接触,而结果将会决定两个最大体量的国家之间,是否还能维持过去一个世纪的和平状态。

    这种身份的变化,使崔白觉得时间与资源都不够用了。比如新的生产力工具的开发,比如重要地形的测绘,比如计划中对青龙社的改造。

    本朝的财政,实在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其中的实物税占绝大部分。即使简单地说,也要以“匹、贯、石、两”来计算。其中“匹”,还分作不同材质与尺度的绢帛;“石”,包含各种谷物;“两”,则是金银丝绵,即使是“贯”,也有不同大小优劣的金属货币。在此之外,还有草料的“围”,盐铁茶的“斤”,薪柴的“束”,以至于羽翎的“茎”,箭杆的“支”。

    前世的崔白,曾经听到过一个说法,北宋的税收,在极盛时能折合一亿六千万贯铜钱。而以崔白对这个时空的了解,他实在是不知道这是如何折算出来的。每种实物,价格都在浮动,而统计数据也仅仅只是政府公文上的数字而已。市面上到底流通着多少货物与铜钱,还有各种官私票据,根本无法统计,而且崔白也不知道谁有能力进行一个大致靠谱的估算。户部?三司?内库?或者是枢密院?

    崔白相信,各个“有关部门”,其实是对自己的职责权限范围内的数字与实物相当清楚的。比如发军饷的钱粮,军部找三司与内库要;汴梁城要淘地沟,开封府找户部要;苏州要修座桥,府里先看看自己库里能拿出多少钱粮绢帛,大部分再发动士绅捐助或者直接摊派……有了不得已的意外支出,一级找上一级,大不了宰执们开个会,从哪里去“借”一笔——多半是官家的内库。

    每年由中央政府支出最大的开销,毫无疑问就是军费。说数千万贯,都是保守的估计。无论朝野,是个人都明白这些钱大多是白花了。但却没有人敢于提出裁撤禁军厢军的方案,甚至于整改都不可能。

    当今帝室,本就是因军人的归心拥立而得大位,每一支禁军,其名号都可以追溯到太祖皇帝还是前朝的“殿前都点检”之时。至于宰执,裁撤两军,使二百万人失去原有的收入,而没有新的更好的就业机会提供,数百万人没有了衣食保障,这天下就真要大乱。至于普通的百姓,也许大量的农业人口会觉得军费的大幅度降低有可能使赋税压力减轻,但那是没谱的事儿。而作为天下各大都市中的市民来说,但凡是做工的,做生意的,他们的一部分主力消费者,正是这些拿了军饷的人啊!

    崔白就看得更明白,每年这数千万贯的军费,何尝不是一种变相的“转移支付”。政府将赋税收上来,大部分又变成军饷发下去,重新进入到城市消费市场,推动了商业服务业的繁荣发展。唯一的问题,就是拿这些钱的人,并没有达到原来这笔财政支出的目的——可靠的战斗力,保障国家安全,维持市场繁荣的能力。好在,这种未达成成,在过去数十年间并未产生恶性的后果,因为虽然来自北方与西方的战争压力并未影响到帝国的腹地,离新兴的江南经济中心更是遥远。

    而现在,十万大军破境而来。虽然核心的知情者,以及处于战线最前方的部分人明白,很可能只是一场虚惊。但是,大势还是跟之前不同了。

    崔白思考着这些有的没的,一行人已经来到了相州城下。相州的城垣已经是数百年古物,仅两丈来高的夯土城墙上都是风雨剥饰的痕迹。宽而浅的城壕上,一座大石桥通向南门。白石栏杆上高浮雕的飞鱼海兽刀法极为雄浑,一看就是隋唐间物,倒是比低矮的城垣与缺乏修葺的城门楼要更气派得多,仿佛小巷中低门小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