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十三章 勾栏的力量(第2/3页)  穿越明朝做鹰犬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而县太爷不知道是什么人动的手,于是以财务失窃抓贼的名义在城中大肆搜索。

    还有,县太爷是不能生育的,二夫人的孩子其实是隔壁老王的孩子,隔壁老王是谁?谁知道啊,反正别人都是这么说的。

    县太爷家里有无数的金银,说是他姐姐给的,他姐姐是户部侍郎的小妾,户部啊,那是管国库的,那钱得多了海了去了,还不是拿多少有多少。

    。

    。

    。

    。

    总之,一时间各种谣言漫天飞。

    而陆振飞正在和几个中年男子说着话“这里是二百两银子,你们分一下,然后尽快离开这里短时间内不要回来了。”

    “知道知道,这些事情我们都清楚,您就放心吧,我们一定不会说出去的,有了这么多银子,咱们后半辈子日子也有着落了。”

    陆振飞满意的点了点头,然后说道“去吧,赶紧动身。”

    那人些纷纷拿着银子立刻离去。

    同样的场景,在钱塘县,和附近的村庄,还有一些县城都上演着。

    这是陆振飞他们昨晚计划好的,把事实的真相混着各种谣言散播出去,然后他们的名字自然就会出现在大众的眼睛里。这样如果东厂还查不清的话,那么东厂也可以歇菜了。

    至于那些散播消息的人,是附近一些勾栏的人,有说书的,有伙计,还有一些怜儿人,总之都是一些苦命人,陆振飞忽然发现这些人其实蛮好用的,自己是不是应该收拢一些为己所用呢?

    科普时间:

    勾栏,又作勾阑或构栏,是一些大城市固定的娱乐场所,也是宋元戏曲在城市中的主要表演场所,相当于现在的戏院。

    瓦舍──城市商业性游艺区,也叫瓦子、瓦市。瓦舍里设置的演出场所称勾栏,也称钩栏、勾阑勾栏的原意为曲折的栏杆,在宋元时期专指集市瓦舍里设置的演出棚。成为盛极一时的名俗。瓦舍的规模很大,大的瓦舍有十几座勾栏。为南宋临安的瓦舍分布状况。

    瓦舍、勾栏在宋代的兴盛是与整个宋代商业的繁盛相关的。宋代不抑制兼并,与后世的明朝相比也并不抑制商业,使得全国出现了大量的豪绅豪商。

    加上特意优容那些开国时形成的世家大族,这些世家大族在政治上没落之后往往转入商业;在农业、工商业繁盛的基础上,宋代的城市、城镇蓬勃发展,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市民阶层。瓦舍、勾栏正是市民阶层的主要娱乐场所和娱乐方式。

    原意栏杆的勾栏在唐代已经与歌舞有关,李商隐在《倡家诗》中有“帘轻幕重金勾栏”一句。明代以后,却又把妓院叫作勾栏。

    勾栏的建造形制借鉴了当时神庙戏台的一些特点,设立戏台和神楼,又考虑了对观众的安置建造全封闭的形制,四周围起,上面封顶,演出可以不考虑气候和时令的影响。在其内部,一面建有表演用的高出地面的戏台,戏台上设有乐床。

    其后是戏房,戏房通往戏台的通道称为“古门道”或“鬼门道”也就是上下场门,其他面则是从里往外逐层加高的观众席,叫腰棚。其中正对戏台而位置较高的看台又叫神楼。观众席里又有最上等的座位叫青龙头,位于靠近戏台左侧的下场门附近。

    勾栏实行商业化的演出方式,对外售票。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剧场的正式形成。它历经了北宋、金、元、明朝前期400余年时间。这一时期中国戏剧的演出场所以勾栏瓦舍为主,神庙戏楼为辅。

    刚开始建造的勾栏是极为简单的,临时性建筑,元朝的《南村辍耕录》曾记载倒塌、压死观众的不幸事情,所以以砖木结构的庙台慢慢开始取代了勾栏。逐渐有了现代舞台、剧院的雏形

    瓦舍里设置的演出场所称勾栏,也称钩栏、勾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