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六十七章 研讨武艺(第1/2页)  三国之襄武大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刘和还沉浸在捡漏赵云的喜悦中,没有继续听赵逸再说什么:“这比遇见云长还要神奇!常山赵子龙长坂坡上七进七出这武艺端的是武艺。”

    “武艺?将军你说什么?”赵逸打断了刘和自言自语。

    刘和一脸尴尬,赶忙圆场:“你们赵家是几百年的将门,想必武艺是极好的。等子龙到了,说不定到时候还要向你们兄弟讨教一些武艺呢。”

    “将军客气了!只是额我赵家的矛法有些古怪,一般人学了反倒不美。”赵逸道。

    一听到赵家家传的矛法,刘和欣喜若狂,他现在步下功夫经历历次战斗已经大有长进,步射在黄忠的指点下也有了几分功力,但是这马上功夫,他学得是雒阳羽林军的羽林枪法,那只是禁军精锐操练的骑术枪法,不是属于大将操练的,此时如果能学到赵家的矛法,那当然是再好不过了。

    “事先说明一下。”赵逸见刘和一副喜不自胜的样子,也忍不住笑了笑,连忙解释道:“我家这矛法其实并不是纯粹的矛法,而是戟法,只是现在的戟已经和秦以前的戟大有区别,有很多精妙之处可能用不上了。我家是敝帚自珍,一直不舍得丢弃,所以和常见的矛法比起来,有些怎么说呢,有些难学。”

    “赵云不是用枪的么?”刘和想了想道:“你刚才说这是戟法?戟法和矛法有什么区别吗?”

    赵逸得意的笑了:“当然有区别。相对于戟法来说,矛法简单多了,只有刺c挑c拨c砸等几种,而戟法还有削c剁c啄c勾种种精妙的手法,只是现在的戟已经和矛差不多,那些手法大多用不上了。”

    赵逸见刘和还是一头雾水,便取过一根树枝,在地上画了个古戟和现在常用戟的草图,详细解说了一下,刘和这才有些明白。赵逸说的古戟是那种带侧刃的戟,现在的戟却只是比矛多了一个刺,其实作用和矛没什么大区别,不仅结构简单,而且使用方法也要简单得多,很多古戟上的用法确实用不上了。

    古代戟分戟分马上戟c步战戟c双戟等不同用法,其外观兼有戈和矛的特征(单戟形似汉字“卞”,画戟形似汉字“爿”)。其格击功能实在也是戈c矛的合体,既能直刺,又能横击,奋扬俯仰,身兼五兵之利。追溯戟的产生,当在戈c矛之后。据《管子》载,制戟的祖先是蚩尤,他好兵喜乱,善作刀兵,曾采雍孤准c雍孤山之金以制戟。早期的戟是青铜,战国时才开始有铁戟。

    西汉时期,戟的材质和形制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秦代及其以前的戟都是联装青铜戟,而从西汉开始,军队使用的戟都是钢铁制成的合铸戟,这种戟的外形呈卜字状,因此也被称为卜字戟。从记载来看,西汉时,戟是军队的主要武器之一。这些戟的形制大体相同,没有明显区别。长戟一般是双手使用,短戟在使用时通常要搭配盾牌,也有人会双持短戟作战。

    东汉的戟有四种类型:第一种,戟枝和戟刺均平直;第二种,戟枝平直,戟刺向枝弯曲;第三种,戟刺平直,戟枝向上翻翘;第四种,戟刺平直,戟枝伸出后明显上翘。

    第一种戟与西汉时期的铁戟形制相同,其余三种则是东汉出现的新型铁戟,其中后两种戟的戟援上翘,与过去的铁戟存在明显区别。这种戟援上翘的戟利于叉刺而不利于勾啄。现有研究认为,在东汉时期,戟的用法开始发生缓慢变化,勾啄的功能逐渐弱化,叉刺成为主要攻击手段,当时的不少记录中都有使用戟叉刺敌人的记录。

    “既然古戟有那么多的精妙技法,杀伤力远大于矛,为什么古戟却失传了,变成现在这副模样?”刘和不解的追问道。

    赵逸一笑:“古戟虽然精妙,但是也非常难练,一来是戟头要重很多,没有足够的臂力很难做到如意,二来那些特有技法要求颇高,如果练得不好,不仅妙处挥不出来,反而会耽误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