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十二章 书山作冢(第1/3页)  天地奇经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凰謌停下手中的画符动作,将这本书放在一边,紧接着他又从堆积如山的目录中,捡起了第二本书,翻开第一页后,凰謌发现这仍然是一本道家符文的基本常识性解读介绍类目录。

    其开篇第行字便是:道家符文文化是一种古老的文化,它的产生、发源、发展,已经不能单纯的归为道家文化的产物,因为经过数千年演变之后,在今天这个时代,符咒文化已经海纳百川,吸收融合了世界“诸子百家”之所长重新归属于一种独立的,具有其特殊性的文化。

    在现代这个大时代中,在民间道家符文文化中,凡是触及到能量、心理等要素的,都会将它立为一门学科,一门特殊且神秘的学科。

    在民间专门研究道家符文文化的学者中有这样一句话,可概括民间符文文化的历史--“在研究和挖掘中,神秘的符文文化需求不时的研讨才能解开它那神秘的面纱。”

    道家符文的形成中,在民间道家符文确实是被人认为是能够召唤鬼神的奇特文书,符上的文字让人难以辨认,有的人看着像是某种书法,有的人看着则像一幅图画,但人们都共知的是,这种奇特的符文文化长期以来被道家大师广泛应用于降妖除魔,治病救人。

    在民间道家符文的形成时间通常被认为是在东汉时代,最初的原因是将它定义为将凡间的权利象征搬至鬼神世界的文字性,皇帝中央集权统治力的结果。

    在民间符图原由中原腹地文字演变而形成,符文文化流传于民间最早以前是古代君王用以传达命令或者调动军队的凭信,执符的使者因代表王命,将领须得听从其传达的命令,在民间符文文化瑰丽的历史长河中,最闪耀的一种符文文化就是始皇帝所用于中央集权中军权的统治象征“虎符”

    在民间符文文化中自将人间的符搬到神鬼世界,于是便有天符、神符等的出现,这些民间符文化,原起缘于道教符书,但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之后,民间所形成的符文文化反而进一步推进了现阶段的道家符文化。

    但不同于民间符文化的散乱,地域性符文文化差异性,作为一种道家符文化的记载、传承,记录道家符文文化的符书是能够有连贯的文句表达一定的内容的。

    这种不分地域的统一性,比起散漫于民间的巫师使用的巫符,其数量要大的多,这既表现出自发的民间巫术向人为的、有系统理论的宗教形态过渡的轨迹,又表现出道家符文化对民间的巨大影响力。

    自东汉以后,新的道家符问世便越来越多了,这既要归功于民间人民的力量,也要归功于中国特殊的历史自然原因。

    道家符文的构成中既有文字、有星象、有厌胜物,另外一些符还包括有神像,但无论道家符文文化如何变迁,其不变的仍然是以中原文字为主体。

    这自然也是由于道家符文的主干是汉字和汉字的变形,所以按其原初状态其实是可以读的,但在一些道家真正的入道者眼中,符文并不仅仅是可以读的,它真正的内核仍旧是链接不同次元的能量线。

    道家符文,被广泛地应用于道法和斋醮(jia)科仪的各个环节,凡建坛、召将、上章、立狱、驱邪、破幽、水火炼度等,都要用道家符。

    同时,道士又常用道家符水为人治病、镇妖、驱邪,所以符在民间多有流传,道符也融汇到民众的岁时风俗中,挂护身符袋的习俗即遍及全国不少地区。

    如果说民间道家符文的信仰较多地继承了巫符的成法,那么道家符箓的出现则突出地表现了道教开创者自己的智慧。

    首先箓是一种道教符书,被用作入道凭信与行法依据;在长期的演变中,形成了正一、灵宝、上清、神宵、清微、净明等法箓,以作入道凭信和道阶标志。

    道教思想与道教施法仪式中,常有咒语、掐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