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章 二蛋(第1/3页)  花甲少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柳庄,一个宁静的小山村,位于中原地区三省交界处,俗话里讲的三不管地带。柳庄坐落在群山深处,周边有着天然的地势落差,水资源丰富,植被茂盛。除了交通不便利,几百年一如既往的穷以外,这里怎么看都是个依山傍水的好地方。

    柳庄依山而建。四百多户人家的房子密集的坐落在一片朝阳的山坡上。这儿的历史很复杂,倒不是说这里有什么文明遗迹,而是因为它先后划归过华夏的三个省。倒退一百年,柳庄同邻村杨庄并称为杨柳乡。现如今,杨柳乡已经一分为二,杨庄属于晋西省晋州市南阳县杨庄乡,人口大多姓柳,柳庄却属于延西省华阳市洛陵县大溪乡,人口大多姓杨。柳庄人只知道自己是柳庄人,从来没有地域上的归属感。

    农村人起的早,七点不到,很多人家已经吃完了早饭,忙起了各自的活计。腊月里,家家户户忙着准备年货,袅袅的炊烟里飘满了熏肉的香味儿。

    临近除夕,孩子们叽叽喳喳的的吵闹声穿梭在百转千折的小径里;从城市打工归来的人们走家串户问着好;娘们儿比着谁家爷们儿从市里带回来的年货瓷实,谁今年挣了钱;姑娘媳妇们穿上了过年的新衣,处处露着“撞色”、“混搭”的“巴黎气息”。

    老支书杨殿功跟往常一样,像个护犊子的老母鸡般巡视着自己所管的“一亩三分地”。等来到村子最高处,他身子也走热乎了,找个石头坐了,美美的抽了袋烟。

    看着最东头比自己家还大出二分地的院子里走出一个人,杨殿功习惯性的说了句:“二蛋,下地呀?”

    话一出口,杨殿功轻声自语道:“傻子就是傻子,寒冬腊月还往地里跑”。他抖了抖披在身上的军大衣,抬起左脚,刚想把手上的烟袋锅子在鞋底上磕磕,就见自家婆娘刚钉好的鞋底上粘了几颗羊粪蛋。这个抬脚的金鸡独立动作让他年近七十的瘦长身体像个大虾似的弓着。他感觉有些不稳,一只脚颠了两下,满脸晦气的看了眼自顾自远去的“二蛋”。

    “二蛋”挑着粪筐,戴着顶破了洞的毛线帽子。浅灰色的帽子下檐儿被汗渍蹭的漆黑透亮,帽子中间的位置整齐的排列着几个破洞。如此别致的帽子下面却是一件崭新的黑色机车皮夹克。夹克的拉锁被拉到了最高处,严严实实的裹着“二蛋”贴身的破旧棉袄。这个拉链颇多的皮夹克很不识趣的配合着“二蛋”肩上的粪筐和他那略显苍老的黑色脸庞。在这个落后的小山村,任谁看到都会觉得笑点颇多。

    “二蛋”脚下的军警靴擦的锃亮,大步迈出了家门,眼皮眨也不眨的同老支书来了个一笑而过。

    “瘪犊子,我还给你脸了?”老支书夸张的对着“二蛋”的背影训斥了一句,干瘪的腮帮子鼓了起来,脸上皱纹挤出的“沟壑”越发高低错落。

    “二蛋”娘在院子里刷锅,听到老支书的呼喝,抬头说道:“他殿功叔,‘二蛋’都五十了,你别总喊他小名儿行不?”

    “五十了他也得喊我叔!我也照样喊他‘二蛋’。”老支书趾高气扬的又抖了抖身上的军大衣,语带轻蔑的站在“二蛋”家门口说道。

    “二蛋”娘看着没什么油腥的刷锅水,费力的搬起铁锅,对着院门口泼了过去。

    “哎呦”,古稀之年的老太太被自己的动作抻倒在地。老胳膊老腿儿不经磕碰,她一手撑着地,一手颤颤巍巍的指着杨殿功,疼的龇牙咧嘴骂不出话。

    “老骨头,气性还挺大。”杨殿功没理会倒地的“二蛋”妈,迈着四方步朝山坡下村口的牛大生家走去。

    牛大生虽是柳庄的外姓人,但家却住在进村的路口处,宅基地看起来异常宽大。一辆新买的二手客车停在院门外,挤占了原本就不宽敞的入村道路。

    杨殿功家的小卖店开了十年。牛大生跑运输也跑了十年。牛大生车上客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