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九十章 第二次朝鲜战争(一)(第1/3页)  逆变1589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四月底,李昖的特使来到京师,向朱翊钧递交了请求出兵援朝的国书。

    这一次,朱翊钧没有让李昖久等,他迅速做出决策,让兵部尚书邢玠总督蓟州、辽东、保定军务,负责抗倭援朝事宜。

    邢玠则推荐了山东右参政杨镐为佥都御史,作为此次东征朝鲜的经略使,朱翊钧没有反对。

    杨镐,字京甫,号风筠,河南商丘人士。他是万历八年的进士,先后当过南昌、蠡县知县,之后入朝做了御史。

    万历十五年,杨镐又升为山东参议,负责防守辽海道。在辽海道期间,他发动民众,开垦荒田一百三十多顷,每年储藏粮食一万八千多石,朝廷念其功劳,将他提拔为山东参政。

    对于杨镐的经略使任命,钟南是持反对意见的。因为对于杨镐这个人,在原本时空中,他可是并不陌生的——著名的“萨尔浒”之战,明军被清兵大败,杨镐可以说是难辞其咎。

    不过,杨镐在任职山东参政期间的表现可圈可点,又有邢玠的极力推荐,是以,钟南的反对意见,便被尚书大人给按下了。

    经略使一职很重要,不但要参与战略方向的确定,还要负责后勤供给等事宜,对战争的胜利起着较为重大的作用。对比第一次朝鲜战争中的宋应昌,钟南觉得杨镐简直差得太多太远。可是木已成舟,再多说也无益,除了打击士气之外,并不会让结果发生改变。

    既然如此,钟南便对之后的前线将领任命,格外地上心。兵部内部讨论中,钟南率先提议麻贵为东征朝鲜的总兵官。对于这个提议,大家倒是并没有觉得不妥,毕竟麻贵的能力摆在那儿。

    除了钟南推荐的麻贵外,还有宋应昌推荐的李如松,也是此次东征总兵官的热门人选。两人都是当世名将,按理说,无论是谁去朝鲜,都能让大家信服。

    只是很不巧的是,此时的辽东局势也较为紧张,需要李如松这样的大人物坐镇,所以暂时无法脱身。最后邢玠便拍板选择了麻贵。

    由于明军大部队需要时间集结,而朝鲜的形势又很紧急,所以到了五月中旬,第一批作战队伍先行赶赴朝鲜,共计三万余人。

    其兵力构成及部署如下:总兵麻贵的山西兵一万七千余人,驻守在汉城;辽东副总兵杨元的辽东骑兵三千人,驻守在南原;明朝驻守朝鲜的全州参将陈愚衷,率兵两千人,与南原的明军互相呼应;蓟州军营派遣南兵四千,由刘虎率领进至忠州;另有浙兵三千余人,由右营游击茅国器率领,屯兵于星州,控制着岛岭、秋风岭。

    整个东征部队的前线作战总指挥,则是前大同和延绥总兵麻贵。当时明军的想法是:先让上述各军据守本部要塞,待总督邢玠率领的四万大军一到,明军和朝鲜联军再转入战略反攻阶段,由南原、忠州发动钳形攻势,彻底围歼釜山的日军。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并不会完全按照明军的预先设想那样发展。六月,倭军主力逐步向梁山、熊川逼近;七月底,倭军攻破了泗川、南海、光州,最后指向南原。

    南原本是朝鲜全罗道的外藩,战略地位很是重要。因为若南原一旦失守,明朝的蓟州、登州、莱州等地,倭军皆可以扬帆而至。到时候,甚至连京师,都有可能会直面倭军的进犯。

    南原是由杨元率兵镇守的,除了三千辽东精骑,还有三千多朝鲜军,同样受其调遣指挥。他参加过第一次朝鲜战争,有着较为丰富的抗倭经验。

    面对倭军的围攻,杨元并不畏惧。他让明朝联军禁闭南原城门,利用明军的火炮优势,和倭军相持不下,足足坚守了五天。

    第六天,明朝联军因为粮尽弹绝,又没有援军前来,杨元不得不率领小部分将士突围而出;而留在南原断后的将士们,则无一幸免,被倭军全数斩杀。

    由于南原守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