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26、所谓奖项(第1/2页)  华娱特效时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2003年8月,肆虐了华国大半年总算是落下帷幕,这一场对于华国有着重要意义的疫情让一位部长失去了他的政治生命,虽然他当时所干的事情在那个年代实属正常。不过他倒霉就倒霉在由于他的隐瞒导致政府对于疫情不够重视,从而让疫情蔓延了几个省份。这其中的导致的经济损失以及三百多条的人命终究是需要有人来负这个责任。

    不过由于燕京的十分的严重,直接导致《地心引力》的后期数字特效制作延迟了三个多月,直到8月中旬才完工。所以最初打算去威尼斯电影节刷一把存在感的机会也失去了。

    到8月底的时候赵钱孙来到成都,打算在这里举行一场点映,也不知道奥斯卡为啥要有这样的规矩,参加奥斯卡的国外电影要在九月之前举行一场点映。

    不过赵钱孙的点映分两场,一场国内,一场在洛杉矶。至于赵钱孙一个没什么名气的导演的第一部电影为啥能去冲奥,主要是就是赵钱孙直接找了光电的石局长。告诉他这部电影的背后是谁在帮忙冲奥,是谁在帮忙公关,哪个奖项能达到100。

    虽然保证100的奖项是视觉特效,不过这也是代表华国电影的高水准,这样一来石局长就同意。当然石局长也表示尽可能的拿下最佳外语片,毕竟这个才是真正的政绩。

    对于这一点,赵钱孙还真不敢保证,并不是说外语片很难拿。后世有些网友会说奥斯卡上最专业的奖项就是外语片,因为外语片的评委很专业,不会受公关影响。

    实际上这是扯淡,外语片不受公关影响那是因为公关的人少,因为拿最佳外语片获得的利益比不上付出的利益,所以才导致最佳外语片公关的人不多,这才让其显得更专业一些,不过就算是专业也没有用处,因为每年没有几个人会去关注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所以对于拿下最佳外语片花那么多钱到底值不值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当然也有人会说值啊,怎么会不值呢!毕竟有个奖项加身能让票房增长不少。

    欧洲电影节获奖最多也就是让你版权能卖高一点,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同样也只是让你卖版权的时候价格卖的高一点,但也是高的有限。

    比如说《卧虎藏龙》在北美上映了15周才破一亿美金,而这周的周票房是400多万美金。到了下一周,也就是3月25号举行奥斯卡典礼,公布了《卧虎藏龙》拿下最佳外语片,而这周的票房也有所增加,变成了460多万美金,也就是说这个奖只让《卧虎藏龙》增长了六十万美金。到了下一周票房继续增长,但也只是480万美金。总共加起来最多不到140万美金。

    而且北美上映这么多周,能从200万美金中分成多少不好说,毕竟北美的分成协议会根据电影的不同签不同的分成协议。但到了17周的话最多也就是40,也就是说这里有真正收益只有五十六左右,但是要公关拿下最佳外语片这五十六万美金可是远远不够的。而这还是《卧虎藏龙》这种有很强商业性的电影,而那些文艺性很强电影估计增加个几万美金的票房都费劲。

    其实这些奖项放在国内也不太好使,就说2002年之后在欧洲三大电影节拿奖电影有几部是大赚的,比如2005年拿下柏林电影节银熊奖的《孔雀》,票房只有1000万人民币,排在当年年度票房排行榜第二十八位。说实在这么多年拿奖电影真正做到上映赚钱大概也就只有2014年拿下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白日焰火》,这还是因为廖凡拿下了柏林电影节影帝,有了话题度,再加上那年小鲜肉肆虐造成观众反感下才有。所以到了第二年想复制《白日焰火》的《刺客聂隐娘》只有6000万出头。

    所以后来有人说拿奖能增加票房实际上只是一个笑话,最多也就是少花点宣传的钱而已。

    就像赵钱孙,为什么要对视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