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0733章 悍然宣战(下)(第1/3页)  黄泉守夜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这二人窃窃私语,无意之间说出了许多重要的情报。

    昭墓!

    且,是漠北的昭墓?

    这个信息可就太大了一些。

    昭墓,其实并不是某一座陵墓的名字。

    实际上,这是一种宗庙制度,名字叫做“昭穆”。

    宗庙里面用这种方式来区分长幼秩序。

    庙制规定,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庶人无庙,以此区分亲疏贵贱。延伸到民间,祠堂神主牌的摆放次序也就是昭穆制度,如:始祖居中,左昭右穆。父居左为昭,子居右为穆。一世为昭,二世为穆三世为昭,四世为穆五世为昭,六世为穆单数世为昭,双数世为穆先世为昭,后世为穆长为昭,幼为穆嫡为昭,庶为穆。

    华夏是个讲究礼法的国度,尤其是礼,十分严苛。昔年,周天子立九鼎,确认礼法,教化万民,留下了许许多多数不清的规矩,这些规矩就是最早的“礼”,后世沿用改进,礼法成了融入华夏人骨髓的东西,所以以前咱们又被称之为“礼仪之邦”。

    只不过到了近现代,也不知道怎么搞的,这世道翻了个个。

    搁从前,什么西方人c什么异族人,在华夏人眼里那可全都是蛮夷,华夏人是根本看不起他们的,这些外族异邦也都以得到中原汉家的认可为荣耀,所以古代不管战争输赢,从来都是中原王朝的黄帝册封外邦,从来都没听说外邦来册封中原王朝,从这个就能看出华夏因为文明和礼仪一直都是站在文明制高点的,是到了唐朝的时候,太宗李世民提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才给予了许多外族平等的地位,许多民族也是那时渐渐壮大,到宋朝重文抑武,此消彼长,这才有了历史上出了名的弱宋。可是,到了现在呢?那些曾经被蒙古人看不起的西方强盗反而标榜着文明c礼貌,我们华夏反而成了不开化的民族,崇洋媚外之情在弥漫,甚至那些自己的国家连饭都吃不饱的黑哥们来了咱这地方都瞧不起咱了。

    我不知道这世道和这个曾经鼎盛辉煌的民族到底是怎么了,当然,这些或许也不是我这个莽夫应该去考虑的问题,只不过想到这些有些心疼而已,华夏的礼我曾经熟读过,其实摒弃一些阶级思想以外,很多地方还是比较好的,礼法很健全,上到朝堂大事,下到百姓日用,全都有一套规整的制度,而这“昭穆制度”也不仅仅是用在了宗庙,就连墓葬都会用到。

    以“昭穆制度”而建的墓葬,阴行里面的人将之囊括称之为“昭墓”。

    说白了,昭墓其实就是墓葬群,这种墓葬群王公贵胄都很少会用,多数都是帝王家!

    只不过,昭墓怎么会出现在漠北呢?

    这是我心中巨大的疑惑。

    漠北是什么地方?历来都是少数民族盘踞的地儿。

    从匈奴,再到后来出现的鲜卑,柔然,丁零,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等很多很多民族

    可,这些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尤其是在墓葬上,每个民族的习俗更是独特,毕竟生死这种大事儿,马虎不得。

    昭墓属于汉家礼仪下的墓葬群,怎么可能会出现在漠北呢?

    果真有,那墓葬群里埋葬的人,一定是曾经和汉民族进行过非常剧烈的碰撞和大规模融合的民族,否则,不可能连墓葬的形制都融合。

    我想了想,符合这个条件的漠北民族并不是很多,在华夏的历史上并不多,纵观整个华夏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战争与和平的史书,也是一部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碰撞的历史,汉民族起起伏伏,有强盛也有衰落,但总的来说,和少数民族的碰撞中绝大多数时候都处于上风,但民族特点也就决定,汉民族很难对游牧民族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这就造成,双方融合的连王室墓制规矩都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