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视察黑咀石训练营期间,晋军东安作战部队连续吃了好几次大亏。
负责东安前线的魏延,派儿子魏昌赶到碧云寺求援。
贾诩无奈,只好派人把魏昌送到黑咀石。
刘正了解到东安的战况之后,决定把向导支队的后续训练转移到东安。
杨水命令部队拔营,急行军赶到东安。
刘正与向导支队一起行动,魏昌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成了唯一的随行人员。
刘正赶到东安之后,立即命令魏昌负责安排向导支队的训练营地以及协调相关的后勤保障。随后就快马加鞭的赶向了魏延的指挥部。
魏延见到刘正之后,一面准备午饭,一面让参谋吴兑介绍战场拉锯的情况。
双方拉锯的金龙场,位于梓潼西北部,东邻梓潼双板,西接江油战旗、新安,南与梓潼黎雅接壤,北至江油东安。
金龙场属丘陵地带,全境由纵穿南北的三道山梁,以及两条小河组成。特别是位于中段乌龙罐、魏家山、秤砣山、凤凰山、青龙庵等地,海拔最高。从而形成蜿蜒起伏的低山区,是天然的伏击地形。
蜀军依山托水,与晋军前线部队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晋军的重型武器根本就施展不开,轻装上阵又无法抗衡蜀军的单兵弓弩,完全是一副被动挨打的局面。
“文长,你们就没有想过改变被动的局面吗?”刘正问道。
“庄主,我们也想过佯退诱敌。可是没有重型武器的掩护,行军速度又处于相对劣势,好几次佯退都弄巧成拙,搞成了真败。才形成了如今困顿的局面。”魏延答道。
“吴兑参谋,你们现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刘正问道。
“庄主,金龙场的拉锯战,最大的困难,是战场节奏无法把握!”吴兑答道:“以前北方大战,可以居高临下的观察各部的位置。想要及时调整部署,只需要摇动令旗就可以完成指挥。然而金龙场的战斗,每一个命令都得靠传令跑步通知。不仅效率低下,还容易被蜀军刺候截杀。”
吴兑的话,让刘正明白了,金龙场大战的两大困难:一是将领无法关注战场态势,只能凭借着前线的战报生成新的命令;二是新命令的传达也是问题,复杂的山地环境让蜀军刺候肆意妄为。
魏延告诉刘正:东安前线指挥部也安排刺候部队进入山区,清剿蜀军刺候。只可惜战斗习惯存在着问题,效果很不理想。
晋军刺候的标配钢弩,由于准头较差,进了山就成了摆设。蜀军刺候的竹制短弓,反而成了刺候战的远程打击手段。
指挥部也考虑过更换装备,只是刺候营已经忽略了弓箭的训练,临时抱佛脚也无济于事。再加上军中没有制作弓箭的材料,魏延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刘正一时之间也无法解决刺候营的问题,只好让吴兑去找魏昌,通知杨水到指挥部开会。
“庄主,魏将军:刺候营的问题我已经听说了。我认为最大的困难不在于装备更换,即便是紧急换装弓箭,也是无法与蜀军刺候正面抗衡的。”杨水说道。
既然临时换装不可取,就得转换新的思路。
杨水建议魏延:针对金龙场的地形,选择战场节点。以刺候为先导控制战场节点,再派出连排为单位进驻,源源不断的增加兵力,一步一步压缩蜀军的腾挪空间。
刺候控制一个战场节点,就在该节点派驻一个连。把整个金龙城弄成一个蜘蛛,最后再通过增加兵力厚度的办法连成片。
蜀军的小规模偷袭,肯定无法对战场节点构成威胁。若是敌军想要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晋军有战场节点作为支撑,一定可以拖着蜀军打消耗战。
一旦进入消耗战,拼的就是交战双方的后勤保障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