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4章 74.苏武牧羊(第2/3页)  木匠皇帝的自我救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北海一带修建子卿城,一来是纪念苏子卿牧羊也不忘本的气节,二是要将这里作为管理草原的军事重地。”

    这个设想与当年到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贝加尔湖地处偏远,四周又无险可守,很容易遭到游牧骑兵的袭扰。身为三公之首的孙承宗似乎看到了这步棋的妙处,不无奉承的说道:

    “陛下圣明,苏子卿在北海牧羊达十九年之久,面对匈奴人的威逼利诱不失气节,始元六年终于回到长安,城内百姓万人空巷,跪在城门迎接这位大丈夫。如果能以他的事迹号召天下人到北海修建城堡,开疆拓土,那么游牧骑兵必然不敢长驱南下。臣建议依辽东旧制,在北海设置都司,不断收拢附近的牧民定居,用圣人之道和中原习俗来教化他们。”

    听完孙承宗的计策,朱由校暗道此人确实乃当今奇才,竟然能有如此深远的眼光,微微笑道:

    “太师高见,朕心悦诚服,只是朕想直接设置北海为直隶省,派遣一位藩王镇守。从地图上来看,北海虽然偏远,但湖面宽阔,四周河流众多,可以进行耕种和渔猎。为此朕决定迁徙十万军户在这里长期驻扎,同时在外围划分出各部落的牧场,让他们逐渐固定下来,接受朝廷的管理。”

    众人本以为只是在这里设置一个都司,由游民部落自行管理,但听闻小皇帝要正了八经的去经营,顿时便炸开了锅,户部尚书杨涟第一个出面反对道:

    “陛下三思,臣认为此计不妥。北海地处漠北,四周是戈壁草原,人烟罕至,历来不被中原王朝看重。臣以为设置都司让蒙古人自治可以,但要大规模迁徙内地居民还需斟酌。”

    杨涟是移宫案中的保皇派,虽然出身东林党但为人耿直,一向是对事不对人,只忠于皇帝和朝廷,所以被朱由校视为魏征一样的铮臣。此时朱由校见他过于保守,耐心的解释道:

    “爱卿所言极是,自秦始皇修建长城以来,中原王朝就以此为界,表面上抵御了游牧民族的入侵,实质却是在画地为牢。我朝太祖开国后,将奴儿干都司和乌斯藏都司划为疆域,可后期又在辽东修建长城抵御女真,终究没有实现成祖皇帝天下一家的愿望。

    同样的道理,秦汉时期东欧闽越为蛮荒之地,为汉人不齿,可现在的江浙闽却是全国的经济中心,若干年后谁能保证荒凉的北海不会成为富饶之地?况且游牧部落被打散很难,聚集在一起却非常容易,若没有强有力的管控势必会重新威胁边境,所以说这把刀柄还是握在朝廷手中比较安全。”

    众人见皇帝话说的斩钉截铁,心里已明白了七八分,不敢再提反对意见。眼见皇极殿内一片沉寂,西北三省总督卢象升说道:

    “陛下圣明,末将也认同太师的观点。此次西征为大明开拓了河套平原、青海和吐鲁番,新增领土数千里之广,归附的人口近百万之众。这些少民的生活习惯与内地差异非常大,有着近乎狂热的宗教信仰,要想保证长治久安,必须改变他们的文化习俗。

    戚金少年时追随戚继光,屡建战功升为参将,后被朱由校重用,先后在辽东和北疆留下威名,成为军机处的一员。此时他负责开发北海,具有第一手的资料,等卢象升说完紧随其后道:

    “启奏陛下,臣接管北海以来,已经与部下走遍了附近的地域,那里河流众多,土地肥沃,非常适合种植番薯、玉米、冬小麦等农作物。如果修建城堡,臣建议选在西面的河流交汇处,这样可以利用天然水域,一来便于当地发展渔业,二来可以设置水师协助防卫。”

    戚金说的地点就是今天俄罗斯的伊尔库茨克,位于贝加尔湖最南端的北岸,是安加拉河与伊尔库茨克河的交汇处。

    有了这些军机重臣和封疆大吏的支持,修建子卿城的计划很快便得以落实,但这个位置过于显眼,如同在蒙古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