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章 发懵(第2/2页)  大明小衙役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丑,污秽不存,国力自然强大。”

    “历朝历代,皇上近贤臣远小人,大臣们修养品德,胸存正气,当清正廉明的好官,则国家蒸蒸日上,群魔自退。”

    万历之后,社会松散,别说官员私下讨论皇帝,就是在朝堂上公然指责皇帝也是常有的事,史可法说出这番话是无所顾忌的。

    若被皇帝责罚,骂者便增添了名气,在士大夫中获得更高的威望。

    而责罚骂者的皇帝难免要被大臣们戴上昏君的紧箍咒,被士大夫们教导要做明君的皇帝们于是不敢轻易责罚骂者,因为明君昏君的评价标准掌握在士大夫们的笔杆子中。

    所以说,大明中后期,骂皇帝是想获得声誉的大臣们最乐意干的事。

    杨绍好笑的看着史可法义正词严的样子,大明的政治问题,史可法这样的文官属于当局者迷,自己却是清楚的。

    皇帝权力大不大?表面上看,那是很大的,哪个大臣犯事了,厂卫想拿就拿。

    然而权力由决策权c执行权和监督权组成,早期明朝皇帝有决策权和监督权,大臣们有执行权。

    英宗之后,以内阁为首的文官集团因朝廷勋贵损失殆尽而逐步掌握了决策权,大明皇帝很难改变内阁做出的决策。

    如果皇帝发出的圣旨没经过内阁同意,那叫“中旨”,负责具体执行的大臣们多数是不认中旨的,即便执行也敷衍了事,于是皇帝的中旨成了一纸空文。

    经过内阁一致同意的圣旨,具体办事的大臣才会顺利执行。

    这样一来,皇帝的决策权所剩无几,手上只剩下监督权。以魏忠贤为首的太监们再厉害,也仅仅替皇帝掌握着监督权,实际决策权依然掌握在内阁为首的文官们手里。

    若像杨绍所知的崇祯那样,皇帝再自废厂卫,连监督权只剩下可怜的一点,皇帝还有什么权力?结果必然是紫禁城成了皇帝的囚笼。

    在和平年代,皇权弱化,对大明是有好处的,前提是文官集团撑得起整个国家。

    问题是,大明以德治国,多的是史可法这样满口道德正气的文官们,具体事务一塌糊涂。

    即使有史可法这样的少数文官秉承操守,是个正人君子,可多数文官嘴里的品德正气不过是用来获得官场资本的口号。

    这便是宋明文官系统易出伪君子的背后因素。

    杨绍轻轻的笑了:“如果大名官员以提升地方钱粮产力为政治资本,而不仅仅满口的仁义道德,大明国力何至于此?”

    史可法如遭棒喝,心中猛然一个激灵,直觉以为杨绍的话是对的!

    可是他一时很难从固有观念中摆脱出来,寒着脸道:“若官员不修品德,贪官何解?贪官蹂躏地方,钱粮产力怎么提升?”

    “想根除贪官,在大明是不可能的。”杨绍对视着史可法,悠然道:“钱粮产力才是根本,此为纲,官员的品德修养乃至吏治为目,纲举目张,国力方可蒸蒸日上。”

    望着史可法勃然变色的样子,杨绍淡然一笑,缓缓道:“个人当然需要修养品德,可个人品德支撑不了国力。因为个人品德具有可塑性,是一种弹性的东西,而不是固化不变的。”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