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千七百五十一章 兖州之变(第1/2页)  汉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然而局势并非如人所愿,汝宁之战牵扯了各方利益。    这就造成了可能出现太多的变数。    而吴争,低估了孙可望的阴险、阿济格垂死一搏的疯狂,永历帝对大位的贪欲、吴三桂等人趁火打劫的狡诈。    之后汝宁之战的进展,完全脱离了吴争的预判,向着极度不可控的方向,飞奔而去。    其实,李定国骗了吴争,至少他没说实话。    事实上,他说的只要三天就能抵达战场的五万人马,此时还在长沙、岳州一带,正努力向北强行军。    当然,按距离而言,或许能赶到,但,五万大军的行军,加上当时的天气、道路、运输条件的掣肘,想在三天内赶到汝宁府参战,这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事。    也就是说,此时能做为进攻主力的,仅仅是白文选、马维兴所部的三万人马。    按理说,三万人马不少了,就算孙可望与阿济格合兵联手主动进攻,三万大西军抵挡、拖延上三、五天,等待后军到达再发起反击,也不是很困难的事。    但,问题是,孙可望是谁?    他是大西军前主帅,李定国的义兄长,绝大多数大西军将领的原顶头上司。    就算李定国铁了心要这个投降清廷的叛徒的脑袋,恐怕许多将领也会下不了手,何况,李定国本人就不想杀孙可望。    人非圣贤,总有些情面要讲的,哪怕是处于敌我对立的阵营。    这样一来,这仗的难度就无限地上升了,上升到最后不可挽回的地步。    吴争的失误在于,只要他多滞留安庆、庐州或者凤阳府五天,不? 哪怕是三天? 等大战开始,吴争就会发现? 其实阿济格及他的前锋早已至汝阳? 也就是说,真正指挥这场大战的并非孙可望? 而是阿济格。    而随同阿济格部参战的,也不仅仅是孙可望的正白旗汉军? 还有从西面赶来的吴三桂、喀喀木等部。    但这不是最要紧的? 这些军队在开战之后,就显露出身形在明处,瞒不了人。    最关键的,就是已经主动脱离吴三桂的清廷汉军镶蓝旗都铳李国翰所部? 他的八千人马一直没有被长林卫侦测到行踪? 它突然出现于汝宁战场,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力。    综上所述,如果吴争能迅速临机应变,直接对囤于凤阳、庐州、安庆边界的各部下令参战,就能最大限度地保存大西军的有生力量。    可惜? 吴争此时已经北上,他的大部分精力? 在兖州多尔博身上。    这不仅仅是与济尔哈朗的私下交易,更是吴争既定的战略目标。    清廷的军事力量组成? 除驻京八旗之外,最大的三部分? 分别是西南吴三桂等部、阿济格部、多尔博部? 这三股力量? 横贯东西,为清廷形成了应对北伐的最重要屏障。    吴争若想以寡击众,突破这道防线,那就得先击破这三个势力,或者其中一个。    阿济格西遁让出凤阳府,蒋全义控制了徐州,那么,由南向北进军的大门打开了。    可兖州多尔博大军,还挡在北伐军的正前方,于公于私,吴争都得先解决了多尔博。    离开怀宁吴争下令队伍加速北上,其实不仅仅呼应了李颙、冒襄的赌局,而是他决定在回杭州府之前,先去徐州,在与清廷正式签署条约之前,忙里偷闲解决兖州挡路的问题。    这就致使吴争远离了距离汝宁战场最近的凤阳、庐州,等吴争闻知汝宁战场剧变时,已经没有时间作出迅速反应了。    ……。    由于沈致远率麾下二万新军“叛反”,使得兖州一片混乱。    沈致远麾下新军另有一万人的军队驻囤宁阳,没有带这支部队一起“叛反”的主要原因,是这支军队被多尔博安插了太多的人手,沈致远已经无法轻易调动这支军队。    但,多尔博能安插的只是中上阶军官,下级军官和士兵们是多尔博在短时间内无法控制的。    沈致远率部“叛反”的消息传开之后,这支军队发生了数次混乱,好在规模不大,被强硬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