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千七百三十八章 多多益善(第1/2页)  汉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此次挫折以后,三部奉令南撤至安东卫休整、固守。    吴争严令在没有得到命令前,吴淞卫、风雷骑及沈致远部不得离开安东卫一步。    这道命令虽然限制了北伐军的进攻势头,但安东卫做为青州地面,实际上,北伐军已经突破界域,进入了青州。    这对于之后的谈判,迫使清廷在某些重要方面作出让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江北三个战场,此时等于合并成了两个战场。    而这两个战场,分别以凤阳城的光复、夹仓镇的挫折,渐渐地稳定下来。    不管是率军西逃的阿济格,还是日照方向严阵以待的岳乐、鄂硕,清军暂时已经没有反噬的力气。    随着凤阳府清军残余被扫荡干净,夏完淳建阳卫攻入安庆府、廖仲平左营占领庐州舒城,吴争最初发动这场战争的目标,已经实现。    本来,双方应该定下日期坐下来谈判善后事宜了。    可西边,湖广方向的大西军,突然有了大动作。    十月初七这天,湖广北部麻城方向的八万大西军倾巢而出,兵分两路,分别由西部白沙关、木陵关、黄土关,东部长岭关、松子关、栗子关,六个方向发起进攻。    经过一天一夜激战,靠近庐州方向的栗子关,因庐州清军被廖仲平左营扫荡殆尽而率先被大西军攻破,由此其余关口连续被突破。    短短两天,商城、光州、罗山先后被大西军收入囊中,也就是说三天时间,清廷失去了汝宁府半壁。    清廷朝野震动,如果说北伐军在东南沿海的高歌猛进,只是在清廷设置的重重防御上撕开了一个口子,那么大西军突然发难攻入河南地界,等于撕开了另一道口子,而且,这道口子,让清廷根基发生了动摇。    因为清廷部署于东南沿海的重兵? 几乎都是朝廷可控的军队和将领。    可河南地界? 虽说也有象喀喀木等清廷嫡系,可更多的是象吴三桂为首的降清明军。    一旦局势糜烂? 降清明军再次改旗易帜? 那清廷恐怕真只能从哪来回哪去了。    迫于压力,原本无须亲自南下谈判的济尔哈朗? 因为力排众议,执意和谈? 受朝野舆论压力所迫? 他不得不坐船由大运河南下,欲与吴争商议,由吴争去与大西军协调河南战事。    可就在济尔哈朗离开顺天府的那个晚上,又一件足以影响局势的大事凭空发生了。    ……。    徐州发生民变。    短短一日之间? 城中聚集起数万人? 愤怒地民众冲向府衙及城中诸多衙门,其势之在,堪与大西、大顺有一比。    而徐州城及城外驻扎的多尔博二万大军,随即对民众进行了镇压。    刚开始时,手段还算保守? 仅以盾牌阻、棍棒砸,到后来? 便不可收拾,直接射箭、开枪了。    直接导致当夜城中血流成河? 超过一万的百姓被杀死,但也同样导致了多尔博的这支大军? 被拖滞在城中巨大的民乱旋涡之中? 无法轻易抽身。    这场民乱? 实际上吴争是始作俑者,吴争早年给多尔博挖下的坑。    当时北伐军攻入徐州,枪杀了多尔衮,双方谈判归还徐州前,吴争下了一道命令——打土豪分田地。    这种反潮流的手段,太过激进,可以想象,在民智未开之时,用拳头来强迫并改变阶级的利益分配方式,这在当时是不可想象的,其影响之大、后果之严重,不可描述啊。    就算在数百年后,这种方式也一样导致阶级的激烈冲突,引发一场席卷天下的革命。    就连吴争自己都讲,反正在江南自己的辖地,是不敢搞这一套的。    但徐州嘛,就不管不顾了,反正得让出去,管它洪水滔天呢。    这道命令一下,被北伐军忠实地执行下去,无数富商贵胄被抄没家财、驱赶出城,甚至被杀,土地、宅子、财富被分发下去。    真实百姓下意识地抗拒,他们认为就是强盗行径,这与他们打小形成的意识相悖,可切实的利益,迅速改变了他们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