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243.第一千二百四十一章 将在外君命不受?(第1/3页)  汉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蒋全义的这种想法,从战术上而言,其实没有错,打敌人一个下马威,震慑住它,然后谈判,就可以狮子大开口,予取予求了。</p>

    可蒋全义终究是不明白,这种做法,是要建立在,实力绝对可以碾压对方的基础上,否则,你想停的时候,敌人不肯停,怎么办?</p>

    实力稍高于对方,亦或者理论上可以胜过对方,都不代表着碾压对方。</p>

    这就象后世“A国”打越南,实力相关够悬殊了,可结果呢,打成十几年的僵持消耗战,最后不得不灰溜溜的撤兵。</p>

    何况,就目前的实力而言,清廷的综合实力是强于义兴朝和吴争大将军府的,这不容置疑。</p>

    仅仅的局部军事实力胜出,不代表着综合实力。</p>

    譬如军力,吴争麾下拢共二十万人,还要驻守三面十几府。可清廷呢,不算八旗和汉八旗,单就吴三桂和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三顺王的降军,就有四、五十万大军,更有江北各地降清明军,不下百万之数。</p>

    而财政赋税,那更是吴争大将军府的四倍之多。大将军府去年的岁入才一千三百多万两,而清廷去年却有近六千万两之巨。</p>

    所以,蒋全义的想法,从战术上来说是正确的,可从战略上来讲,就是错误的。</p>

    因为,他根本没有办法做到,真正的掌握战场主动权。</p>

    简单地说,就是打痛了敌人,敌人的反击,蒋全义是承受不住的。</p>

    ……。</p>

    蒋全义最让吴争生气的是,他其实并非是让传令兵禀报的,半夜时分才率军出发。</p>

    而是傍晚埋锅造饭,让将士们吃了一顿好的、饱的之后,随即挥师北上。</p>

    也就是说,比他派传令兵禀报的时间,足足提早了三个时辰。</p>

    三个时辰,按普通人的速度,一个时辰也就走二十里左右,可北伐军的行军速度,是经过步兵操典严格规定的,普通行军一个时辰是二十六里,急行军需要达到三十里以上。</p>

    一个时辰三十里,几乎是慢跑的速度了。</p>

    而且不是仅仅一个时辰,操典中规定,一次长途奔袭训练是四个时辰,也就是说,得百里以上。</p>

    而蒋全义本身就有着不被吴争阻拦的小心思,怎么可能是令泰州卫慢悠悠地行军呢?</p>

    其实在吴争得到禀报时,蒋全义率部已经过时堡,逼近宝应了。</p>

    吴争派人传令,让蒋全义“攻击即止”,那就是个笑话。</p>

    因为这命令传到宝应时,蒋全义已经率部攻下了宝应,正趁胜攻打大河卫。</p>

    明朝设置卫所,普通府大都是数府一卫。</p>

    只有军事重镇、要隘,才一府一卫。</p&gt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