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郑芝莞一死,大局即定。</p>
而郑芝莞虽然是被郑彩杀死,可只要旗舰上的人不反抗,便可视为同谋。</p>
也就是说,要么反抗被杀,要么随从。</p>
等于是上了一条船。</p>
但这不代表着,人心都齐了。</p>
虽然在同一条船上,但既然郑彩可以杀人夺权,别人也可以。</p>
就算不是郑芝莞的心腹动手,旗舰周围的任何一艘主力舰舰长,都可以在此混乱之时,朝着旗舰来一轮齐射,甚至连借口都不用找,就说是平叛,回去郑成功得好生奖赏他。</p>
所以,郑彩此时最需要的是安抚人心。</p>
怎么安抚?</p>
自然是顺从军心,坚决突围!</p>
这就是郑彩下令,向王一林部突袭的心理历程。</p>
在郑彩心里,只要击溃了王一林部,那么,再反过头来,料理追来的吴淞水师,胜败还是未知之数。</p>
就算不想再打了,也可从容向北之后,再向东南折回福建水域。</p>
那样,将士们就没有什么可指责的。</p>
而有了这场“同谋”,麾下将士必定追随他,加上郑成功不在厦门,回去之后,就可迅速控制厦门及周边水域,与郑成功分庭抗礼。</p>
……。</p>
这个战场上,真正想拼死一战的,恐怕只有王一林,和他麾下十一艘战船的将士。</p>
带出来的战船、将士折损过半,强敌依旧肆无忌惮地在眼前游弋。</p>
王一林的眼是血红的。</p>
旗舰上,只有的沙哑的声音在嘶吼,“开炮……再快些……你倒是快些啊!”</p>
情急之下,王一林一把拽开面前的操炮手,自己顶上了。</p>
同仇敌忾,其实不难。</p>
特别是上了战场,发生了一场恶战之后。</p>
将士的心就会迅速凝聚成团。</p>
但这种凝聚力是短暂的,受许多因素影响,譬如说,主将是否同生共死,再譬如说,是否有还手之力等等因素制约。</p>
但王一林带了个好头,自然追随者众。</p>
十一般战船上的将士在此时,一致对外。</p>
一个个瞪着血红的眼,以最快的速度,装填、开炮、再装填。</p>
但这样,十一艘战船的一侧舷炮,真能阻拦得住六十多艘大型战船,散开之后有着近十里方圆规模的同时突围吗?</p>
不能!</p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