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086.第一千零八十四章 再次整编(第1/3页)  汉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合用就行,倒不是吴争是个实用主义者,而是现实逼着吴争采用实用主义。</p>

    诗和远方,对如今的吴争来说,太过奢侈了。</p>

    吴争没有太多时间,用的方法其实就是后世流水线作业培训的方式,不需要你懂,只需要你按部就班,一两个技术人员可以引领成百上千个目不识丁地人搞科研,虽然缺失了创造力,但可以速成,后世两弹一星,就是这么造出来的,否则,数以万计的基层科研人员培养,至少得花了数十年,乃至上百年,哪能十几年之间造出两弹一星来?</p>

    而此举,让江南明眼人都看得明白,吴王要对大将军府辖下各府官场及北伐军序列,从上至下来次大换血了,当然,这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期限为三年。</p>

    一个生手,在担任副职的三年中,与上司慢慢完成新老交替的过程。</p>

    或许,在这三年里,双方可以达成一种正治默契,或许可以在这三年中,彼此完成一种妥协,以此来避免一刀切带来的撕裂痛楚。</p>

    这是关系新政持续推行,最基础必要的一步。</p>

    会议确定农业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八字专项法律,严格实施深耕、改良土壤、土地勘查规划,合理施肥,兴修水利、合理用水,培育、推广粮种(贫瘠之地向广东引进番薯进行合种),合理密植,防治虫害,进行田间管理,工具改良,特别是对长江流域肥沃的土地,这原本就是相对高产区域。此事由左布政使熊汝霖全权负责。</p>

    这是吴争一力坚持推行的,四年多来,关于农业产量的问题,吴争对见到的、听到的,有了一个统一的认识,也为困扰心中的疑惑释疑。</p>

    此时的百姓,春播夏收,再种一茬,再秋收,和后世没啥区别。</p>

    可产量却不及后世三成,为何?</p>

    是以前的百姓很懒吗?其实不然,和后世人差不多。</p>

    问题出在三个方面,一是土地计量不同,那时的亩小,只有后世市亩的约四分之三,宅院也是如此,一亩小院,说得也不是后世的市亩。</p>

    二是粮种没有很好的改良,农户通常使用的种子,是上一季收割余下的种粮,而非后世有专门经过筛选改良的粮种站。</p>

    三是耕作方法落后,这一点是最大的原因,百姓往往播种之后,就不再打理了,除非有大旱大涝出现,甚至连最基本的施肥都欠缺。</p>

    这倒不是说百姓懒,而是当时人口少,大明人口巅峰时期,在册人口也才二千万户左右,相当于人口刚超过亿。</p>

    如此地广人稀,人均田亩就多了,一丁分二十亩,算是少的,象唐时,一丁有百亩(其中四十亩永业田),象这样的亩数,要细细打理,在没有机械辅助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做到的。</p>

    所以,粮种优劣不分、参差不齐,播种后疏于打理,是亩产不高的根本原因。</p>

    要解决这个问题,在此时很难,人口是个大问题,千百年来养成的惯例也是大问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