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良其实在心中是认可高桥的这番说辞的,国内在农科研上缺少坚持,这多华夏国的农业发展极为不利。
而面对张家良,高桥更是不敢小觑,首先他对华夏国有些了解,知道华夏国省长意味着什么,从行政级别上来说,省长相当于中央部长,也就是相当于倭国的内阁大臣,是名副其实的高官,除此之外,这次张家良到来,惊动的倭国的财团也非常多,不但受到的“亚细亚集团”的关注,甚至于几个与“农科研”毫无关联的集团也向高桥打招呼,希望不要得罪张家良,好好的款待他们,而在官方,倭国的高层也是与华夏国高层有了沟通,这些都让高桥很是震惊,他清楚,面前的这位高官可能还有其他显赫的背景。
如果不是这个原因,作为会长,他是不可能对张家良实行全程陪同的,而高桥的这个动作让倭国诸方很多人非常惊讶,高桥会长多高地位的人?竟然对华夏国的一个考察团如此另眼相看,的确让人大跌眼镜。
这几年,华夏国来倭国考察的考察团的确是太多、太频繁了,倭国一年收到的考察合作请求都是数十份,大多数考察团应付起来很简单,这些考察团看景色、看风景、购物、旅行比较热衷,实际的交流他们并不感兴趣,这也造成了倭国接待人员对这类考察团的反应比较麻木,因而对高桥会长的这次格外重视更觉意外。
其实不光是倭国人员意外,华夏国很多人也意外,边南省的“农科研”,被很多人解读为张家良的一时兴起,据说连省委书记鲁萍都对其不置可否,大家也就没有过多重视,这次的考察从心底没当回事;他们以为和以前一样,孙明申带大家出来考察,换换环境放松一下,像边南省发改委主任潘建良,实际上这是他第三次来倭国考察了,在他的记忆中,每次考察都非常的不愉快,倭国方面接待冷淡,甚至有些盛气凌人,尽管以前也曾有过国务院牵头联系的考察,但是像倭国这些“协会”,大都是民间组织,官方并不能影响他们,而边南省环境复杂,又不是好的投资环境,倭国这些民间的协会认为根本就是无利可图,所以根本就不把他们放在眼里。
很显然,这一次无论官方还是民间,似乎都极为重视这次的考察,让潘建良第一次在倭国人面前雄起,有了些尊严,想想以前被人肆意冷落羞辱,终于扬眉吐气的一次。
即便是在外面考察,张家良依旧在思索着边南省的事,边南政府系统现在看上去朝气蓬勃,但是张家良却清楚,要想真正让政府有战斗力,还需要下大力气,要不断的制定严格制度,要不断的接受实践的检验,任何战斗力都必须要是制度上的战斗力,没有好的制度,就不可能能够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姓,这是个很明显的道理,而这方面张家良现在已经在酝酿规划了,在政府政务公开,财政公开,用人公开,加强政府工作监督方面,张家良是要逐步下大力气抓的。
除了这方面因素以外,张家良在政府内部的威信也还需要渐渐的树立,现在张家良能够初步掌控政府工作,但是这种威信都是假威信,大家都是动动嘴皮子功夫,是经不起考验的,举个简单的例子,省政府下属各厅局,像这次随行前来的发改委的潘建良、省农业厅厅长任成琳等等,这些人哪个不是一方豪强,都是长期担任一把手,居于高位的人,这些人的人事关系错综复杂,千丝万缕,张家良要实实在在的让这些人心服口服不是一两天就能做到的,而下面各市市委书记、市长,则更无一不是老狐狸,都是精怪一般的人物。
张家良没有可能,也没有心思去一个个的和他们打机锋、玩心机,只能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来贯彻自己的意志。这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做到的,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边南省多年来被深深的打上了孙明申的烙印,任何人来到这里,极易被束缚在里面,鲁萍就是最有说服力的例子,她就是双手双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