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04章 中医(第2/3页)  抗战之红色警戒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享套用了天地玄黄来分别对待。

    周白点了点头,公是公私是私。他曾经测试过,唐明月的水平还是足够了,但也不能一下子就提拔过高。举贤不避亲可以,但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矩,没有功劳没有资历只能一步步走。

    “特区内不是已经建设好了三所中医院了?”唐明月的出现倒是让孟享想到了中医的问题。

    这个时代,中医已经有些势弱。

    经过西方文明的冲击,西化在某些人的口中竟然成了真理。古老的华夏文明都被打包归类于糟粕一类。

    文化上多次的排斥废止中医的活动,让中医大伤。随后不久,青霉素等抗生素药品的大工业生产化,以及冰冷便捷的机器逐步代替了传统中医的望闻问切,导致了中医更快的没落。

    中医传承时间上的高成本,比之短期高效大众化的西医,有不少的劣势。在以后的很多年内,普遍的传统文化备受冷落,形形色色的西方文化吃香。再到后来,随着国内经济的日益强大,国人自信心的日益增高,为了寻求自我的全面认识,使得本土文化开始复苏,传统文化逐步兴起。中医的问题又提到了台面上。

    但是在经过急功近利的金钱冲击的过程中,诸多类似老中医的骗子游医现象让人们印象深刻,加上经过了百年的悉心培养,国内的医药主流话语权依旧是西医权威。所以,中医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在民间浮沉。

    随后在处理一些疾病的过程中,中医的神奇特效让世人开始思考中医的地位问题,随后的申遗事件又让国人飞涨了对中医的热情。加上拜金主义的思潮开始大量粗制滥造教授、专家,兼之医患关系的紧张,所以当滥用抗生素使得新药研制开始出现危机的时候,主流的西医就被国人开始不信任了。

    不过说到根本,还是与国家的扶持程度有关。八十年代前,受到国外*,自力更生只能大量的扶持依靠本土中医。随后的开放,又开始向大众化的西医倾斜。国力强劲以后,又开始打自有品牌的文化牌,特色华夏没有自主特色,哪里还算得上一个强国。国家大势,这才是中医起伏的指挥棒。

    中医是以经验传承为主,以人为本,借助华夏传统文化的系统定位,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独特理论。但很长一段时间传统基础文化的缺失也就让中医失去了根本。

    连学中医的都苦恼阴阳五行的烦乱,再加上中医扎根的华夏哲思想系中,阴阳五行萦绕在中国的各个行业中,神鬼之说不绝,让普通百姓真假难辨。

    鱼龙混杂之下,就出现了这种一棍子打死的情景。

    孟享在销售医药的时候,就早早想到了中医,稷下学宫中的医学院就是分为中医部和西医部,并引来了国内一些知名的医学专家。谁知道,两帮人没事的时候就开始争吵中西医的优劣。甚至一直闹到了孟享那里。

    应该说中西医各有特色,单纯的说哪一种更好,似乎不大恰当,硬要取消哪一种也是无稽之谈。

    西医是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而兴起的,对比中医最大的优点就是学科的系统化,确定化,可以做到哪一种病用什么药,犹如数字化般越来越精细。科学体系化用在工业生产方面,可谓是如虎添翼,这也是西医迅速普及的重要因素。工业机器一开,按图索骥,药到病除。

    在西医的工业化生产式的发展面前,传统手工技能的没落也是同样的道理。

    只可惜,西医最大的一个缺点就是没有把自身的体系化过渡到针对的对象上,也就是说,看病的时候,头疼医头,脚痛医脚,忽视了人体这个复杂的系统。

    人体的复杂性,可不是现在的科学理论所能解释透彻的,这也就是中医为什么要那么笼统了,以不变应万变也不失为一条路子。至于西医,却因为针对对象的不明晰,而对一些疑难杂症有些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