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五章 机会(第1/3页)  大唐盗帅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五章 机会

    长安,赵国公府。

    长孙无忌宴请文武同僚齐聚府上,拉拉家常,增进一下感情。

    作为文臣之首,长孙无忌即便没有实权,也拥有着无可比及的威望。尤其是《律礼》一书,现世之后,将他的名望推向了高峰。尽管杜荷横插一脚,占了大部分的便宜,却无法改变长孙无忌趁势而起的事实。

    此刻出现在长孙无忌府上的,都是唐王朝名噪一时的了得人物。仅国公就有六个之多,包含文武,有郑国公魏征、申国公高士廉、宋国公萧瑀、褒国公段志玄、夔国公刘弘基、莒国公唐俭……

    这些都是位列凌烟阁的重臣,也是长孙无忌圈内关系密切的人。

    除了他们,还有黄门侍郎褚遂良,中书侍郎岑文本,监察御史马周等等,皆是朝野上举足轻重的人物。现而今,他们聚集在一起,足见长孙无忌那无可比拟的号召力。

    整个大唐,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寥寥可数。

    长孙无忌那弥勒佛似得笑脸,不住的把酒交谈,扩充着宴会上的气氛。

    一群文武重臣,他们所谈论的事情自当不会是风月。唐朝言论自由,并不禁止任何人谈论国事。只要你有心,哪怕是一个乞丐,他都有资格递匿名信。这封信,只要符合实际或是情节严重,甚至能够传到李世民的御桌上。比如多年前李承乾与李泰之争,李承乾就曾安排一无名小卒诬告李泰。

    李世民大为震怒,却找不到诬告之人。只因制度如此,既然是匿名信,显然表示写信人不会透露身份。没有身份,到哪里去找?

    这种制度的目的,即是为了让那些受到压迫,却没有胆子告状的人准备的。

    就如唐朝制度“诬告”不论罪一样。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芝麻官,状告当朝一品,这个芝麻官都不会受到任何的惩罚。

    这种制度有利有弊,利者,能够让大臣畅所欲言;弊者,事情真真假假,很有可能让皇帝受到蒙蔽,做出错误的决定。

    这种制度的产生,正符合李世民纳谏的性格,他不怕人乱说,就怕人,不敢说。

    他有绝对的自信,明辨是非,不受到蒙蔽,能做出最正确的抉择。

    故而在李世民这一朝,畅谈国事,是一种风气。

    百姓都能够如此,这些地位超然的大臣,自当这样了。

    他们话不离国事,谈古论今,述说着现今的变化。

    其中谈的最多的莫过于海上丝绸之路,以及当初首先推荐开拓海上丝绸之路的杜荷。

    海上丝绸之路给大唐带来的高额利益,有目共睹,即便个别与杜荷不对盘的大臣,也不得不承认,杜荷当初的提议,高明之极。

    长孙无忌与杜荷交恶,这是无人不知的事情。

    在长孙无忌的宴会上,也没人不识趣的提杜荷如何如何,即便不经意的说道,也会捡一些无关的说,不想惹得长孙无忌不快。

    这一次却是意外,因为话题是长孙无忌提起的。

    长孙无忌在谈论《唐律疏义》的时候,毫不吝啬的说着赞美之词,说杜荷是大唐的后起之秀,将来会成为大唐的擎天玉柱。

    长孙无忌如此赞赏杜荷,让赴宴的文武大为惊讶,随即大悟,自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长孙无忌是什么人物?

    大唐文臣之首,国舅,第一重臣,而杜荷是一个后辈。

    长孙无忌会嫉恨一个后辈?

    如此一想,他们都觉得以前是自己低估了长孙无忌的气量,也不再长孙无忌面前将杜荷当作一个禁口的人物,也顺着长孙无忌的话,谈论起了时下最热门的话题……海上丝绸之路。

    魏征随口应承着,也如众多大臣一样,给杜荷的开拓海上丝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