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1节 临行之前(2)(第2/3页)  清山变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喔,那么,……”

    “请曾大人和我进来吧。”说着话,六福为他挑起了门帘。曾国藩不敢怠慢,向孙沈二人一拱手,又走进了养心殿。

    行礼已毕,皇帝让曾国藩站了起来:“把你留下,是有一件事要问你。刚才,朕和你们说的话,你可听清楚、想明白了吗?”

    “是!臣明白,皇上之意是,招英使进京之事,当以高宗皇帝之事为成法。细节之处,也可援引当年高宗纯皇帝上谕为例。”

    皇帝对他这样的奏答很满意,语调也变得轻松了下来:“正是这话!孙瑞珍刚才所进言,朕虽然也知道他是为国之谋,但是时移世易,现在的大清已经六十年前的大清朝了。你上的那份《历陈民间疾苦三事折》中,不是也在在表明了吗?”

    曾国藩赶忙跪倒,他说:“回皇上话,臣所上之折,皆为荒诞不经之语,皇上不大加挞伐,臣已是默念圣恩。”

    “朕知道的,朕也没有任何怪罪你的意思,其实,就是你不说,朕也早有求变之心。两江和漕督现在正在进行漕运改海运之事,到明年,最晚到咸丰二年,朕就要在两江看到初步的成效!”皇帝简单的说了几句,自觉话题扯的有点远,又拉了回来,他说:“今日先不说这些。照你想来,孙瑞珍可能领会到朕的这番苦心吗?”

    “臣以为,孙大人也有难言之隐。”

    一句话如有探骊得珠之意,皇帝豁然开朗!“你是说,孙瑞珍只是责任攸关,不敢有所表露?”

    “是!”

    “是啊,是啊!”皇帝慨然点头,曾国藩一句话给他提了醒,也立刻让他融会贯通起来:“他做礼尚,于此一节上若是不能力争的话,嘿!说来,还是一个‘名’字作祟啊。”

    曾国藩连回话都不敢了。他知道皇帝是什么意思:孙瑞珍在君前不出任何交心之语,便是顾全到他自己的名声!这样诛心之语出自皇帝……,他把大帽子放在一边,频频碰头不止。

    “既然你能够领悟到这一层,曾国藩?”

    “臣在!”

    “怕你就要多多辛劳了。”

    曾国藩心中恼恨自己多嘴多舌。皇帝让自己多多辛劳,无非就是让自己代替皇帝,甚至代替孙瑞珍做出决断,自然的,到时候挨骂的也就会变成了他自己。他又是那种忧谗畏讥的性子,心中更是懊恼不止。只不过在君前不能有所流露,也就更加的郁结起来。

    “曾国藩?你可是认为将来英夷进京之后,于行礼一节上有失朝廷仪体,你身为副使,带人受过而心中委屈?”

    “臣不敢。为君父分忧是臣分内之责,臣不敢因一己之名而置皇上,天下福祉于不顾。”

    “说得好!”皇帝猛的打断了他的话头:“你能够这样想,必有后福!”

    “是!”

    皇帝拿起书案上的笔,寥寥几笔草拟了一份上谕:有礼部尚书钦差大臣孙瑞珍携都察院御史沈淮,户部左侍郎曾国藩奉旨赴江宁同英夷会商进京朝见一事,夷人于礼法之事若有纠结,着曾国藩可便宜行事。钦此。

    写完了这道上谕不算上谕,圣旨不算圣旨的文字,皇帝又拿出随身带着的,乾隆朝传下来的一方小印,上面用阳文刻着‘御赏’二字,在案上的朱砂中点了一下,盖在了纸上,向下一递:“这个,你拿着。”

    曾国藩只看见皇帝在写什么,接过来看了一下,赶忙再一次跪倒:“皇上,臣不敢领旨。”

    “怎么了?”

    “皇上,若是臣手中有皇上密赐的手谕,则时时刻刻心头惦念,又可能心中甚是骄狂,于正事无半分助益,反倒伤了皇上识人之明。”

    “朕相信你的为人。写这份东西,也只是为了以防万一,若是英人肯于低头的话,就当无有此事,不就行了吗?而且,这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