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0 章(第1/4页)  真相——裕仁天皇与日本侵华战争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苏联军队不会越境反击时,他批准了预定的在中国的进攻战。这是在运用权威进行干涉过程中,他具有选择能力的又一个例证。

    日本再一次地寄希望能迅速击败中国军队。1938年后期,依仗地上、海上和空中的压倒优势,日本差不多在每一场进攻中都取得了胜利。但是中国的抵抗也很顽强,迫使日军逐渐要依靠化学武器。(这方面西方也有先例:最著名的是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第一次使用了dú气。1935年,意大利法西斯在埃塞俄比亚使用了dú瓦斯。)至11月,日本军队占领了中国中部长江边上的“武汉三镇”,武昌、汉口和汉阳以及华南的广东。日本军控制了中国主要的铁路,在中国最富裕、最发达的沿海省份建立了日军控制下的飞地。蒋介石一边宣称要继续战斗,一边与他的整个政府一起远远地撤退到内陆的有城墙环绕的山城重庆,跳出日本军的追击范围。

    对于日本来说,武汉之战确实是战争的一个制高点,是它当时进攻能力的极限。当胜利的消息传回国内时,日本举国欢庆,就像报纸第一次报道南京陷落时(过早报道了)一样:鸣汽笛,出号外,而天皇亦如满洲事变时一样,全套军服,骑着白马在群众面前亮相。

    近卫马上于1938年11月3日发布了关于战争的第二次声明。他宣称日本坚持以建设“东亚新秩序”为目标,同时将不会拒绝中国guó mín dǎng政府的参加。8个星期后,12月22日,近卫发表了重要的第三次声明,宣布了此后成为日本官方的战争目标的“近卫三原则”。第一,中国必须正式承认“满洲国”,并与其建立“善邻友好”关系。这个原则意味着中国要停止所有的反日活动。第二,中国必须同日本一道与共产党战斗。这暗示了日本有权在中国驻扎军队。第三,两政府间必须进行广泛的经济合作,这包括承认日本开发和利用中国华北和内蒙古自然资源的权利。

    日本所谓的建设“东亚新秩序”,是建立在这三原则的基础上。近卫的声明意在guó mín dǎng政府前总理汪精卫和蒋介石之间造成派系分裂。最终,将产生一个新的合作者政权,在日本占领的南京对日本控制的各省实施统治。

    互不侵犯条约

    1939年1月4日,近卫辞职。因为他既无法结束在中国的战争,也无法在与纳粹德国的军事同盟问题上统一内阁的意见。他的离去为三代后任内阁将“圣战”继续推向前进开辟了道路,这三位继任者是前枢密院议长平沼,阿部信行将军和米内大将。日本帮助汪精卫在南京建立一个与蒋介石对抗政权的协调工作即将开始,可是它还没有打垮蒋介石。相反,肆无忌惮、惨无人道的日本军队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激起强烈的民族抵抗精神。日本军无法维持对广大农村的有效控制,前线被迫扩大,补给和jiāo通线也都延伸至极限。很快,在中国的日本军无论是军事上,还是政治上都产生了无望的挫败感。就在此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展开,日本的统治集团开始想像德国军事力量的抬头将为他们走出困境开辟道路。

    接受辞职的近卫首相的推荐,1939年初,天皇任命平沼为近卫的继任者。平沼是陆军强有力的支持者,曾被裕仁认为是一个彻底的法西斯主义者。然而,1936年的陆军叛乱事件以来,他与激进的右翼有些疏远,并解散了“国本社”,在西园寺亲王的竭力主张下与宫廷内臣建立了关系。如今,在财政大臣池田成彬和宫廷派的指导下,平沼进一步重新检讨了自己,表示保证不会匆忙地与纳粹德国结成军事同盟与英美为敌。在与德国结盟问题上,平沼部分改变了态度,这足以使他得到裕仁的欢心。

    之后的9个月中,平沼要着手解决的不光是陷入僵局的中国战争所引起的军事及外jiāo上的问题,还有与苏联的问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