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050章】 超然手段(第1/3页)  国势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三月开始,春耕已陆陆续续开展。瞿文选的报告说明:移民一半由各招垦机构给予安置,四成给人做佣工或佃户,一成在各项事业中充当劳动力。绝大多数从事农业垦殖的移民,生活出路不外乎以下三种:1、自备资本,购买熟地或荒地进行耕种;2、在招垦机构中领得土地,并借出补助金(视人口与贫苦状况,从4~20元不等)营建房屋,增购一些农具及生活必需品,三年后交纳租金并偿还补助金;3、由土地拥有者借给土地和粮食等一切必需品,垦熟后四六分配,或者地主出地,移民自备一切费用,垦熟后三七分配。

    这种程度的剥削是地主和佃户所共同能接受的,是双方利益的均衡点。秦时竹心里清楚,先不要说公平不公平,起码在这个分配体制下,移民只要没有遭遇官府的横征暴敛、没有遇上土匪抢劫、没有天灾人祸,可以过上不错的生活,肯定比在家乡强。

    为了给移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北疆政府一方面大力减免直接针对小农的税收,一方面出动兵马剿灭各种各样的土匪,至于天灾人祸,也指示各地做好充分的准备。单从这一点来说,移民就对东北政府心存感激,秦时竹在他们心里无异于活菩萨。

    “我听说现在移居东北的,不仅仅是汉族移民,还包括了不少满族移民?”

    “确实如此。自革命胜利后,原本各地高人一等的旗人失去了从朝廷那里得到的生计补贴,所处环境越发困难。而各地在倡导革命时,纷纷以‘排满’为旗帜,在客观上也造就了对满人的排斥和歧视。在这个时候,复生兄提出了‘改革八旗’的口号。毫无疑问,普通满人尤其是中下层满人是举双手欢迎的,在他们眼里,这个政策甚至比大清朝在的时候还要好,大清倒了就倒了,只要自己能过上好日子就可以。”禹子谟告诉秦时竹,“有不少家庭在分得土地后,纷纷朝沈阳方向跪拜,嘴里连呼‘秦大帅万岁!’,更有甚者供起了您的长生牌位,每日上香祭奠。”

    “还有这事?”秦时竹也掩饰不住自己的高兴,执政方针被人民所肯定对他而言是莫大的荣誉。

    “这种好政策通过报纸、电报、亲戚书信、民间小道消息传播开来后,引得非北疆满人心痒不已。既然在当地混不下去,还不如回老家碰碰运气。一开始是三三两两,后来是成群结队而来。我和各省协商了一下,以北疆建设委员会的名义,出台针对外地满人的补充政策。只要在北疆旗籍里有你的名号,不管你身处何地,都能享受北疆待遇;如若不然,可以享受外地移民待遇,北疆各省绝不歧视。”禹子谟笑着说,“这个政策一出台,来得人更多了,现在移民北疆的满人已占了北上移民的一成左右,而且每月都在递增。确实也有不少人通过这个途径获得了土地。”

    听禹子谟说到这里,秦时竹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妙计。“你看,如果我通电全国,声明倘若清廷能接受将优待费降低50万元,北疆各省就愿意承诺由本省拨出相应款项来安置各地满人的主意好不好?”

    “妙啊,这是釜底抽薪的妙计。”禹子谟深为赞同,“事情的结果不难想像,清廷退位后已将优待条件抱住牢牢不放,决不肯答应降低费用,这样一来,原本对大清还有一丝留恋的满人也对朝廷彻底失望,顽固地要复辟旧制度的人只剩下一小撮宗社党余孽和在八旗改革中失去利益的旗主、贵族。我们可以大大稳固社会治安,葛主任应付赫图阿拉的叛乱也就没有这么吃力了。万一清廷赞同,我们也不吃亏,反正满人总是要安置的,咱们也不会损失什么。不过我敢打赌,隆裕太后绝对不舍得放血。”

    “哈哈。”车里的人笑成一团,在笑声中他们来到了一个农场。

    这是东北屯垦公司设在沈阳郊区的一个大农场,面积约2万亩,由原来的皇庄没收而来。东北屯垦公司的董事长是夏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