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034章】 航运搭台(第1/3页)  国势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人民党在这里也获得了不小的好处,参议院审核通过了北疆国防军编制案,明确规定目前东北三省、内蒙古和山西军队编制为9师12旅,给新疆、蒙古和甘肃预留了3师5旅,接着又通过了中华民国试行军衔编制案,基本同意了东北方面提出来的草案,共分五等17级,决定先由北疆国防军试点。

    这个提案等于是在法律上把北疆委员会的军力决定了下来,袁世凯心里百般不愿意。但一来参议院已通过了议案,不在表面上服从不行;二来秦时竹刚刚和他达成了军火协议,他不能翻脸;三来,北疆国防委员会主任陆尚荣还带兵留在京城,他的面子也不能轻易驳回;第四,也是最最重要的一点,秦时竹要求的编制是只是对现有部队的承认,换句话说,即使自己不认可,也能在事实上予以存在,老袁是讲实力的,不会太在意面子上的东西。

    当然,在某些问题上袁世凯是寸步不让的,直隶是北方的心脏,他的根据地,直隶都督的人选对其来说实在太重要了,因此他毫不含糊地加以反对:“南军北来和自举都督两事,关系甚大,万不可行。”但是,在面临其余两股势力夹击的不利情况下,袁世凯也被迫让步,最终答应,如果王芝祥不领兵北上,出任直隶都督还是可以考虑的。因为如果不答应,就得考虑人民党提出陆尚荣调任直隶都督的候补方案,那可就更加棘手了。

    整个进程,突出反映了秦时竹的“两手抓”思路,袁世凯是信奉实力的,孙中山和同盟会是信奉民主的,人民党就以实力对付袁世凯(派陆尚荣弹压兵变),用民主对付同盟会(北疆案对定都案的交易),都是相当成功的。

    但在东北方面公开支持定都北京,一再在参议院通过对自己有利的法案,同盟会为什么依然没有抗争的勇气,没有撕破脸的决心呢?那是因为秦时竹把住了孙中山的命脉――临时约法。无论编制案还是军衔案,时机都选在参议院对临时约法进行二读、三读的关键时刻,等于充当了敲门砖的作用

    按照设计,临时约法本来应该成为过渡时期的宪法,但在袁世凯当选大总统和定都北京后,突然具有了现实意义,是孙中山用来制约袁世凯的三道防线中的最后一道。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将总统制修改为内阁制,总统任命官员需要得到国务总理副署,且需经过参议院审议批准。

    人民党为自身争取的好处是,在过渡阶段,即正式宪法出台前,所有涉及北疆事务的议案,还需要经过北疆巡阅使的副署才能有效,对北疆巡阅使的任命,需要大总统提名,临时参议院四分之三以上议员出席,以半数以上多数方可通过。实际上,北疆议员就占了四分之一以上,因此除非秦时竹主动辞职,换人议案是绝对通不过的。

    就在为这些问题各持己见、大吵特吵的时候,临时参议院又突起风波,有人要否认其合法性。原来南京方面因财政困难,不得不向外国借款。先是江苏籍参议员杨廷栋、陈陶遗和凌文渊提出辞职,说南京政府未照法律程序,擅自以汉冶萍公司和轮船招商局的资产抵押,损国害民,不尊重临时参议院。这其实是人民党方面的有意为之,是为了在临时约法通过前对同盟会力量施加压力。但紧接着湖北籍的时功玖、刘成愚和张伯烈也相继提出辞职的原因就复杂了,起因是南京临时政府与俄国道胜银行谈判借款的事宜,合同规定该行借款150万金镑,借期一年,以中华民国税收为抵押。实际上这是两大政党成立后,非同盟会、非人民党系政治力量的自我示威。

    三人辞职,社会上立刻掀起一股反对向道胜借款的风潮。黎元洪发起反击,利用民社名义通电指责南京政府。7日,共和建设讨论会致电孙中山“请将参议院立时解散”,有人在会上说,举借俄债,损失主权,贻害国民,连亡清都不如。9日,共和建设会、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