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二十八章 蓟辽督师(第1/3页)  明月化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崇祯抬头看了看杨嗣昌和洪承畴,此二人在议事前都被崇祯单独召见议论过。杨嗣昌赞同出兵,但是洪承畴反对出兵。这让崇祯陷入了矛盾。

    杨嗣昌与蒋德璟不和,但是两人在锦州问题上选择出奇一致。洪承畴反对的理由非常直接:陛下,户部没有钱粮了,库银一百五十万两,官仓存粮只有三十二万石,只够十万兵马三个月开销!派遣到锦州的援军如果低于十万之数,此战难胜!

    对于钱粮的问题,崇祯刚开始还不信,钱粮紧缺是他是知道的,但是也不该缺这么多!最后,崇祯派王承恩到户部核对,才知道钱粮的窘迫真的和洪承畴说的一模一样。

    再查了七月从南方各省押运来的五百三十万两赋银用途明细,崇祯感觉到心力憔悴:支付九边官军拖欠军饷一百十二万两支付拖欠四个月的陕西和湖广官军一百二十四万两支付建奴围困京城时拖欠的官员俸禄三十万两兵部打造兵器甲盾耗费三十一万两。没有一项不是紧急需要支付。

    继续拖欠军兵军饷?士兵立马就哗变给你看,好不容易进京勤王,赏钱不给就算了,军饷还拖欠?拖欠官员俸禄?只怕官员会全部跪在宫门外逼宫去了!

    粮食的用度差不多,好不容六月押解夏粮直接转空了,现在天下各地秋收的粮食还没入仓,等押到京城至少要十月底。

    最后,杨嗣昌说了一段让崇祯下定决心出兵:“陛下,求援的兵马可以晚一个月出京,锦州的存粮,臣等已经核实过了,可以坚持到明年一月。想来,以锦州前线多年征战的将士,再坚持二个月没有问题。而一月后,秋粮也可以入库归仓,到时就可以交付给出征的大军。眼下,要紧的事情是筹集军饷,户部的钱款可以先给大军发部分,剩余部分后面逐月分发。不足之数,臣的建议是:召集朝廷官绅们纳捐一部分,再向天下各地的商户们借部分,等将来大局安定后再归还”。

    洪承畴坐在后面微微瞥了一眼,又回复到眼观鼻鼻观心的状态。他现在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明哲保身,自从二次被削兵权后,他总算明白了,皇上对谁都信不过。至于现在的锦州危机,他也不想参合杨嗣昌的那个捐款借款之策,再洪承畴看来可笑之极。带兵年时间,他就没见过多少个士绅真的“一心为公”,只要不是伤及他们家族利益,他们这些地主士绅不落井下石,都算好的了。

    皇帝定策后,京城六部和天下督抚的公务就忙碌起来,各项准备事务忙碌了一个月后,大明终于出兵救援锦州。

    崇祯十一年,十月二十五日,洪承畴再次挂帅出征,被任命为太子太保,钦差大臣,蓟辽总督。带领十一万兵马出征锦州,并被授予节制原属关宁防线的七万兵马权力。这是十一万人里,原属于洪承畴统领的精锐六万,从湖广熊文灿那里调集的三万,京城五大营里调出二万。大明内部的最后精锐大军,尽数托付在洪承畴的手上!

    其实,洪承畴本意是不想继续带兵了,但是朝廷除了他无人可以当此重任。在任命统军主帅前,崇祯分别单独询问了三位内阁大臣,二位国公,六部尚书,最后连王承恩的意见都问了。除了蒋德璟外和洪承畴推荐杨嗣昌外,其他人都推荐洪承畴,用杨嗣昌的原话说:“臣本因自请担此重任,为皇上分忧。但臣自知,论统兵经验和才干,臣不如洪九亨!洪九亨统兵近九年,未尝一次大败。即便偶有小败,事后也能抓住战机以大胜而告终。此战关系的大明未来十年的国运,之自问私下与洪九亨有些不合,但仍愿推荐他出任主帅”。

    于是,崇祯再次单独召见了洪承畴,私议了一天,洪承畴的统兵大任就确定了下来。

    沈阳盛京的城头上,十月底的辽东,清晨的室外已经寒意清冷,但带着索尼等几个随从沿着城墙巡视的皇太极则眼神不经意之间露出一丝火热。城下,一队队穿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