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零七章 颜面问题(第1/3页)  明月化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同样的一幕,在蓟州也在上演。

    吴三桂铁青了脸,对传旨的吴公公说道:“吴公公,这不合兵法!有道是:孤城不守,有三万的关宁边军守在蓟州互为犄角,清兵才不敢放开手脚攻打京城。因为他们会担心,一旦攻打京城,就陷于背腹受敌;所以,我们还是继续停留在蓟州以待战机,才是眼下最合适的选择”。

    “吴公公,您三天前不是说了,皇上和朝廷也向西北和河南派遣钦差去请勤王人马。不如这样,咱们等各路人马到齐了之后,以优势的兵力合击清兵;到时就不难破之!吴某此谏言,恳请公公遣人回京向皇上禀报!”

    见到其他将领也纷纷点头赞同,吴公公黑着脸喝道:“咱家不懂什么兵法,吴总兵就别拿兵法说事。咱家只问将军,您是奉诏还是不奉诏?”,言罢,他又转头向关宁军的镇守监军太监刘公公问道:“刘公公,你是监军,你也要抗旨吗?”。

    一场不欢而散后,吴三桂黑着一张脸回到军房里。

    “碰”一声,一方上好的玉镇纸被吴三桂砸到门上,然后在地上滚了一圈,落到门边上。这时,门外伸进一只手,拾起玉镇纸,然后一道爽朗的声音传进门里:“军门,这么好的玉器,你如果不喜欢,就送给卑职了。卑职可是窥视了这方镇纸好久!”,说着,外面走进了一位身着儒服的中年文士,他一身儒服在军营中与将士很不搭调。

    吴三桂见到来人之后,脸色才缓和了一些,狠狠地说道:“这群死太监都是该死!太监没一个好东西!”。

    那中年文士说道:“长伯,太监虽然可恶,但他代表的是皇上。长伯不可得罪太监!你如今才二十六,就官至副总兵,此时得罪宦官实属不智。你可别忘了袁崇焕是怎么死的!”。

    此人姓陈名道,表字昭元,陈家是吴家的世交。陈道三十二岁中举后,连参加了二次会试不第,就干脆死了科考的心思,转而到吴襄军中任幕僚。现在吴襄老了,就将他推荐给儿子吴三桂;他和吴三桂的极为投缘,两人私下是拜把之交了。所以,他对吴三桂说什么话也没那么客气。

    吴三桂闻言,沉默不语。生气归生气,可真要冒着得罪皇帝的风险,他还不敢,便问道:“昭元兄,依你之见,该当如何?”。

    陈道收起嬉笑的神色,说道:“长伯,留下一万步军守蓟州。另外两万骑兵先和清兵游斗一番再进京!如此,那个姓吴的太监也就无话可说了。你就说步兵不便野战,带着反而贻误军机!”。

    “好!我听你的!”

    北京紫禁城,崇祯的上书房内,兵部尚书杨嗣昌跪伏在地上不语。崇祯则是坐在龙椅上,神色犹豫不决,而大内总管太监王承恩则把书房的门关紧,然后眼观鼻鼻观心的站在门外。

    “媾和?”,崇祯问道。

    杨嗣昌肯定的回复道:“是的,诚如微臣向皇上所陈奏。攘外必先安内!清兵虽强,但终究是皮外之患,但李自成等人叛军才是心腹大患!大明地大物博,人力财力皆数倍于建奴。局势越乱对建奴有利,局势越稳则对大明有利。大明所缺的是时间,只要朝廷剿灭了最后叛乱,天下恢复安定;假以时日,以天下的钱粮,可训练处二十万大军,三十万大军都不是什么难事”。

    “皇上,太祖皇帝以元末的残局,尚且能在十年间养起八十万大军,何况太平了二百多年的大明。皇上!臣请不要因眼下局势的泥沙俱下,让朝廷乱了阵脚,进而四面树敌。二年前,高迎祥大军何等声势浩大,三十万叛军不是也在河南被朝廷平定了吗?所以,建奴时下是又硬又臭的茅坑石头,而李贼叛军则是到处点火的柴薪。砸石头要蓄力,而灭火则不可延误”。

    这几天,简直要把杨嗣昌给逼疯了。他杨嗣昌是管辖天下军务的兵部尚书,对战略方针上很有想法;但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