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五十七章 张同方的烦恼(第1/4页)  明月化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保持山东和江淮的局势安定的重要性,崇祯这点基本大局观,还是非常清楚的。

    这些海盗如果能为朝廷所用,自然是好事,授些官职什么都好说。只要能够接受朝廷招安,能够接受朝廷所派遣的官员统辖,其他的名份都可以给。

    但是,这群海盗走私的事情非常难办,不允许海盗走私就要靠朝廷供给军饷;可朝廷哪还有军饷可以供给?很多卫所都是靠囤田度日。纵容对方走私的话,朝廷里的都察院和翰林院的清流们不闹事才怪;再者,此例一开,日后走私的事情就会变得明目张胆。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今日,为了招安纵容这些海盗走私,那么,日后就会有更多的军队和官员就会参与到走私中。

    就在崇祯沉思之时,温体仁奏道:“臣谏言从内阁或者兵部派重臣前去招抚,只要海盗肯接受朝廷招安,就对我大明海防作用重大”。

    崇祯不耐地问道:“温阁老有何良策?”,他现在越来越烦温体仁这种拖拖拉拉的性子。

    温体仁奏道:“对这群海盗,微臣谏言可授予为首者总兵一职,再派文臣节制其部众”。

    熊文灿突然插话奏道:“陛下,温阁老此言不妥!微臣以为,对这群海盗有三必抚;等抚其归心后,再循序渐进派重臣管辖。如果贸然要对其收编,只怕会弄巧成拙”。

    熊文灿对温体仁这种不切实际的书生气内阁首辅没好感,这个兵部尚书是靠崇祯破格提拔的,所以并不卖温体仁的帐。

    崇祯无不可的说道:“愿闻其详”。

    熊文灿算是文官中少有的知兵之人,这三年,掐指算算,也就三个文官会带兵:一个洪承畴,一个卢升象,一个熊文灿。

    相对来说,崇祯对科举出身的文官统兵会更信任一些。这个熊文灿在江西和湖南剿匪,剿抚并重很快安定了南方的治安。崇祯六年,浙江发生洪涝灾害,灾民闹事,部分人还聚众造反;熊文灿调任后四个月时间平底乱民,并重新安置灾民兴建家园。对此事,不管是官场,还是地方镇守太监对他的评价都不错。

    熊文灿说道:“其一,海盗帮众多为穷苦百姓出生,投奔海上从贼无非是为了温饱,所以,臣请朝廷赦免其过往之罪。抚其心”

    崇祯颔首道:“准!”。这条没有几个官员反对,儒家也讲究惩前毖后。

    “其二,不管海盗在招安过程降与不降,都要鼓励他们出兵盖州c归州c营口一带骚扰满清。让他们在对待满清八旗的立场与我大明保持一致。千万不可被满清所招揽!

    “敌酋皇太极此人善于笼络人心,毛文龙死后,孔有德等人就投靠满人。臣谏言,抚其行!”。

    听着这话,在场的君臣脸色大变,如果皇太极不记过往之仇的话,真要是招揽海盗入辽,那就对大明威胁太大了!要知道长岛就在山东登州边上,如果他青龙帮投敌,八旗军可以坐船过海随意出入山东直隶。

    这完全有可能的!三国时,曹操征讨张绣,张绣降而复叛,使得曹操死了个儿子和一个爱将。曹操第二次征讨时,张绣再投降,曹操不计前嫌大度的接纳,此事成为曹操历史评价的闪光点。

    如果皇太极学曹操呢?有没有可能?

    大凌河之战,祖大寿无奈诈降,然后又借机逃跑回锦州。皇太极在事后不但没有怒骂祖大寿,还派人财礼到锦州并写信给他并嫁了一个侄女给他。皇太极表示,如果明朝容不下祖大寿,欢迎再次投奔后金。弄得现在,明朝不敢再派其他文官和将领去节制锦州兵马,因为怕把祖大寿逼急了,狗急跳墙之下真的投敌去了。

    这时,这些大臣们都非常后悔:当年,戚继光告老之后,没让朝廷继续发展登州水师。现在整个大明只有福建一队水师,而且,这支水师前不久被盘踞厦门岛的郑芝龙率领海盗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