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二十七章提前三十年的海堤(第1/3页)  浪起料罗湾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既然吴先生一时半会想不出什么所以然来,那我们谈谈工资。”王林翼当然是看出了同座人眼里的那点犹豫和考量,“男工平均每小时七分钱,女工四分钱,童工三分半不到!吴先生,这行情我是没有弄错吧?”

    “是。是。”吴蕴初额头上沁出了点细汗。天厨厂的工资当然不至于真的低到这个水平,但论谁都知道王林翼所说的是全局平均水平,那就可想而知那些在平均线下,拉低平均线的棉纺业、毛纺业的工资水平到底有多低了。

    “以月为标准来看,一个月的开工时间应该为二十七到二十八天,每天的工作时间平均大概为十小时。这工作时间怎么说都是相当长的吧?(吴蕴初点头),但女计时工的平均工资居然只有九块半大洋!女计件工的工资情况稍微好一点,但也没有好到哪里去,也就是十二块钱出头。当然,虽然这薪资实在是过于低廉,但若能人人都如此,那上海的对立情况也不会像现在这般极端了。”

    诚如那报告中的调查者在原文中所言,“男子工资的低廉,收入已不足维持全家的生计,不得不使子女,甚或幼童,帮同工作,贴补家用。”

    此言非虚。该报告详细地调查了上海滩上305户工人家庭,得出了一个很可怕的结论——平均每户全家每年的赤字为3787元(银元,下同)。这相当于意味着平均线下大部分工人的日子不仅清贫(每家每周消费肉类平均125斤,不到一公斤!),而且单凭靠工资依旧是入不敷出。

    而眼下还正是解放前上海工人“最美好的时代”。1928年一过,紧接着到来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就会彻底地把这美梦统统打碎。以1926年的各项消费类费用为基准数字计算,到1931年,食物费用将是1926年的104,房租将是1926年的,同标准的衣着开支将会是1926年的123,燃料费用则是惊人的164!但作为对比,1931年上海工人的平均工资水平比起上一年却是有减无增,比起1926年更是活生生少了一截

    “我当然也知道张老先生这一类的实业家要赚钱,要活命。”王林翼叹了口气,“但走这条路终究算不上正道。压低工人的工资有什么用?让工人每天多做两小时有什么用?日本人再把天厨赖以生存的盐酸涨上十个点,天厨再怎么压榨工人不还是得乖乖倒闭?”

    没错,味精大王吴蕴初一直以来希望能达成盐酸自产,就是要降低“佛手牌”味精的生产成本。从日本进口的盐酸不仅价格被控制在日方和买办手中,供应也时断时续。

    这些苦涩的过去一点一点从刚得志的吴蕴初的心底浮现,让他默默无语地接受着来自王林翼的批判与教导。

    “我们华南是能够保证工人不需要借债和典当活下去,而且还能让这些苦哈哈投钱让他们的儿女去外面的中学、大学读书。我们还承诺过如果谁考上了外国的大学,不管他回不回来,三年也好四年也罢学费全由我们包。但上海的那些工厂做不到呀。我总不能捏着枪去上海滩上,让人去顶着那些老板的头,让他们去给上海的工人加薪?这可不行啊。我们是商人,不是军人。就算要实业救国,那也得用和平的办法嘛,譬如公债。”

    华南集团站起来了。但在华南这尊巨人拔地而起之后才能看清的云层上面,江浙财团靠剥削工人制造的轻工业堡垒就真真切切地耸立在云上,摆在华南巨人的面前。

    若是这座经济堡垒对于华南集团来说是拱卫外敌的城墙,那么它的存在倒是无足轻重,倒也不用穿越者眼下挥舞起公债这根大棒来逼迫对方就范了。

    “那王经理的意思是说,上海滩的公债风波”吴蕴初这下总算是听懂了王林翼的话中有话,急迫地追问道。

    “是,就是我们干的,只是我们还没掌握公债的真实玩法。”王林翼拍了拍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