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十六章 夜半歌声(第1/2页)  齐霸春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

    夕阳西下,齐国稷门外的道路上有不少商贾正在匆匆赶路,以期在天黑前进入临淄。这时,有一队的车马却反向而行,看那旗帜和车马上的甲士明显是位大贵人。商贾们顾不上赶路,纷纷将道路让开,让贵人先行。

    这正是出来秋巡的小白一行人,由于天色已晚,明日还要继续巡视齐国各地今年的收成。所以小白夜里便不返回王宫,而是驾着车马来到了稷山之下,住在新建成的招贤馆里。

    在稷山山上,小白学后世的燕昭王建黄金台招贤的办法,也建了座土台,存放些财帛,以此招揽士人。派了一个迎宾者常驻于此,招贤馆就建在稷山山脚下,作为游士们前来齐国的落脚之地。

    这些日子,随着齐国使臣的不断宣传,齐国附近的几个国家如:谭、鲁、宋、卫等国内不少地位较低但很有才能的人听到齐国新君继位,求贤若渴的消息后,那不甘于平淡的内心纷纷躁动起来。

    知道这个消息的人们越来越多,一些有志于求官求禄的人使开始动身前往临淄;有些人虽然听说了齐国求贤这件事,却又心存疑虑和担忧,不少人尚在犹豫之中,小白想象中的各国才子归齐若流水的场面还没有出现。

    不过,相信这段时间里有了齐国东野叟以九九算术见小白,居然得到了下大夫之职作为榜样。随着这件事被大规模传开,小白相信有了东野叟得官这个活招牌,一定会吸引不少不甘寂寞的人心动,跑到齐国来求职。

    这几天又有齐国国君小白不计前嫌,气量恢宏,因为欣赏才能出众的管仲,而赦免他曾行刺于国君的罪过,还打算对管仲进行重用的消息被刻意在各国的使臣之间传播开来。

    相信只要这些国家的使者返回后,一定会把这几件事当新闻,这些消息势必会传播得更为广泛。齐国招贤,不问出身,高官厚禄,唾手可得。立刻又有不少人会为之心动,不远千里前来齐国。

    事实上,在各国通往齐国的道路已经有不少车马正在赶往齐国了,只不过路上这些车马还都是属于商贾的。因为齐国工商之业发达,又盛产丝盐这些必须品,与周边几国的商贸联系很是密切。由于过去这一年齐国与鲁国不时交战,阻碍了商贾来往和商品的流通。

    本来一直仰仗齐国的食盐的卫宋郑等国食盐缺乏,盐价大涨。他们本国都不产盐,而河东解池的食盐运输不便,供不应求。所以一待齐国的形势稳定下来,各国的商贾便纷纷而至。

    在春秋时代,交通不方便,运输业不发达。普通农人被禁锢在领地上,不得迁徙,所以他们一辈子就生活在家乡方圆几十里的范围内,若无意外一辈子都不会出这个圈子。所以能在各国之间相互自由往来的,除了使者,就是商人了。

    所以各国对本国商业活动的政策虽有不同,但几乎所有的君主都对商人很是欢迎。商人路过自己的国家也可以进行收税,如果是来做生意的也意味着可以收取更多的税收,补充自己的钱袋。

    郑卫等国的商人们一般来齐国采购盐、咸鱼干、陶器、丝织品等齐国特产,运来铜、锡、玉石、牛马等齐国所缺乏的货物和本国的特产来贸易。所以这段时间前来齐国的商贾有很多,牛车马车络绎不绝,一直到晚上还有没能进入临淄的商人。由于夜里城门关闭,他们只好在城外先过一夜,明日再进入临淄。

    招贤馆就位于稷门之外,稷山之下的官道旁,由于小白下的命令很急,招贤馆本身只是一座仓促而就的建筑。它并没有像此时的宫室那样修建高大的楼台,而是按照平常的宅邸,修了个三进的院子。

    按照小白的想法,招贤馆就相当于一个国宾馆。它前院有厅堂以迎客,中院作为客人们休息之地,后院作为招贤馆内的仆役们居住,也顺便存放车马。小白派遣自己原先教导礼节的老师,师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