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41章 同仇(甲)(第1/3页)  大唐偕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浐水东岸,虎跃龙骧,一派雄浑景象。泽潞节度使李抱玉奉了天下兵马监察使骆奉先的调遣,调集本镇军马西进,浩浩荡荡来到浐水之滨。李抱玉驻马河畔,望着西面形势,凝神不语。

    此时长安街头的瓦砾c灰烬已经清扫,皇帝銮驾回到京城,满朝文武恢复了上朝c退朝的重大仪礼,诸事一如往昔。骆奉先大权在握,号令天下雄兵;郭子仪再受排挤,只得隐忍不发,但求全身保命。

    诸镇节度使受了征召,纷纷出兵西讨。数日过去,零零星星打了几场胜仗,陆续传来捷报。骆奉先稳坐朝堂,面有悦色;宰相元载带领群臣,在天子面前称颂不绝。

    吐蕃兵马并非朝廷的文书中写的那样羸弱不堪,而是涌向长安城西面c南面,大肆劫掠c横行无忌。勃突尼探知郭子仪失了军权c受了冷遇,有恃无恐,抱定信心,必能再破长安c征服大唐。他率一支军队游走在浐水西面,将集结在浐水东岸的泽路军马看得轻了。

    李纳跟在元载门下,有意立些军功,为将来承袭缁青平卢节度使之位打些基础。元载收了其父李正己不少好处,自然有意玉成美事,便推荐他投往李抱玉军中。李纳拿着元载亲笔题写的举荐信,带着王升c赵勃来到浐水边,拜见李抱玉。李抱玉知李纳颇有来头,郑重接见,妥善安置在军营之中。

    殷仲卿也来到李抱玉帐下,告诉他陆涧石领着三百乡民已渡过浐水,杀死吐蕃兵马无数。李抱玉听罢,微微一笑,当晚便命军中文职起草奏折,将涧石的功勋记录在自己名下,又不忘为李纳美言几句。奏折驰报长安,元载连夜呈递给皇帝批阅,龙颜大悦,盛赞李抱玉用兵如神c青州子弟勇悍过人。

    吐蕃军马在长安南面横行无忌,不把骆奉先都统的天下兵马放在眼里。李抱玉驻军浐水之东,逡巡不进。殷仲卿问是何故,李抱玉道:“吐蕃虽从京城撤出,但是余威尚在;去而复返,其势尤壮。我们渡河追击,难保取胜。如今天下藩镇派兵赶到,拱卫长安,等别的藩镇兵马先与他们打几仗,消磨他们的士气,我再发兵攻击。”

    殷仲卿心里明白:李抱玉顾惜自己的兵力,不敢跟吐蕃兵硬碰硬,他要等到别的藩镇军马与吐蕃兵打得你死我活之后,再大举突袭,坐收渔人之利。想到此,别无他言,连声称赞李抱玉谋略深远。

    李纳受了李抱玉之恩,这几日每每听见殷仲卿提及陆涧石,而且不乏夸赞之辞,心中不忿,便自告奋勇,请求渡河,说是非但可以杀敌建功,还可以一举收了对岸的三百乡民。

    李抱玉听罢,忖道:“这小子不知死活,竟敢强度浐水,不妨许了他。他若得胜,老子又是一封文书上报朝廷,功劳仍归我泽潞方镇;他若不胜,只将罪名转给他老子李正己去担待,老子除了陪上几个兵,也无多少损失。”当即点头,许他一百兵马,收编对岸三百民兵,若能同吐蕃兵打一场胜仗,另有重赏。

    李纳初生牛犊不怕虎,当即渡过浐水,领兵上岸。西岸河滩不远处的黄土地上,便驻扎着三百乡民组成的军队。

    陈开山c陆涧石在西岸等着泽潞军马过河,把眼望穿,不见河东动静。谁知这一日,竟稀稀拉拉渡过一百兵力过来。二人不解何意,便领着三百军民列阵相迎。阵前一见是李纳来到,双双黑了眼圈c瞪裂眼眶,若不是国难当头c敌寇在前,二人不顾一切也要把李纳砍作肉泥。

    李纳趾高气昂,张口便道:“我奉了泽潞节度使李抱玉大人之命,特地渡河告谕你等:你们擅自集结,不受方镇节制c不尊朝廷号令,便是叛军,人人该诛c个个当斩。现有一条明路指给你们,若归附泽路藩镇,即可将你们编入行伍,吃军饷c领军俸。”

    “吃军饷c领军俸”这六字说得格外响亮,这是饥寒交加c贫病交困的乡民们奢求不来的梦想。六个字将陈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