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82章 明清中高考科普(第1/2页)  大新请我当皇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古时候,就有极其完整的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隋唐之前,只是普通的举孝廉,就是选拔人品好的人来担当官员。

    但这种制度还是没能逃离官职世袭,稍微一个发展,寒门和世家的差距只会在这种孝廉的“帮助”下越发的扩大,寒门想要打破枷锁,太难太难。

    而隋唐之后的科举制,在经过隋朝的“发明”,唐c宋的发展,元朝的过渡(元朝开朝初期并没有继续科举制,而是在数任皇帝之后才恢复科举制),在明朝的时候,已经有了极其完整的过程。

    童试,科举制的第一道门槛,通过了童试的人可以称为秀才,有些地方还称为“相公”。每一个秀才,都会参加地方官员举办的两种考试,岁试c科试。

    岁试由地方举办,考题也由他们决定,筛选出来的人以后熬一熬,咱们电视剧里面看到的那些衙门老爷旁边的师爷,年轻的时候就是个秀才,通过了地方的岁试,当然科试就不一定了,科试能过的人,也不会去当一个衙门师爷。

    科试通过的人,就等于有了乡试的资格,科试我们如果称为入学考的话,乡试就是古时候的中考。

    乡试通过人的,就是我们俗称的举人,有些地方也有孝廉的称呼,乡试第一名就是解元,之前那装未来的币的小白同学,就是东三省乡试的头名,解元。

    而乡试可不是他们的重点,每一个举人读书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那一场会试。

    每年开春,无数人离开自己的家乡,将自己十年寒窗苦读的成果,在这场考试上展现出来,通过的人,就等于站在了人生的地方,他们将直面皇帝,参加殿试。

    可能有人会疑惑,作为最后一层,主考官还是皇上的前提下,殿试不应该等同于高考么?但从这些通过会试的人的数量和就业问题来看,称会试为高考更合适。

    在明朝,殿试只是区分这一批会试通过者的区别,分为三甲,第一甲三人,大家应该都知道,状元榜眼探花,而第二甲若干人,称为进士;第三甲若干人,称为同进士。

    而前途如何,第一甲自然是不用说,人生巅峰就等着出任ce一,迎娶白富美,这不是开玩笑,历朝历代不少的状元还当了驸马。

    当然老林这边是不可能的了,老处男怎么掏出一个如花似玉的公主招驸马。

    第二甲则是六部等一些官职空缺的上任,都会优选选择他们去实习,同进士则是第二甲的替补,当进士们都上任了,还有职位空缺,就会考虑到同进士。

    而光是六部,就有数百上千个职位,除此之外部门无数,同进士绝大多数也会获得职位,不至于同进士熬到死。

    这意味着什么?殿试并不筛除人,通过了会试的人再差都是同进士,也同样会有官服加身,往后在官场熬个几十年,日后成就谁能说得清楚?超过一甲的也不是不可能的好吧。

    这些也只是明初的科举考,明朝中期诞生的内阁等等,又会对科举考有着不小的影响,只是老林这边内阁也没有,他也不会去考虑删了丞相去整个内阁,来回只是换个名字而已,事后还膈应自己一下。

    今天,童试c岁科试c乡试c会试都不是我们的内容,林洵要面对的,是五百余通过了会试,信心满满面对皇上的举人,而林洵

    他还是个不知道考什么题目的主考官。

    但林洵丝毫不慌,这皇帝都当了一个月多月了,实习期也都过去了,开头那一天都当的有模有样,现在一个月班上下来那老林可是一个“年迈”的皇帝啊。

    值得一提的是一个月前,林洵整完皇工院的那一茬子事情以后,就恢复了工作五天休息两天的轮休制,至于什么星期一二三四什么的具体怎么排,老林就无所谓了,老林要的就是休息,晓得伐,天天上班人要没掉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