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十三章(第2/3页)  关于年的荒唐故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过了也不知多长时间,那老夫子总算回过神来,强迫自己一定要坚持住,看看这个家伙到底这份检查是怎么来检查的。

    俗话说得好,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想我们的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怎么会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大动干戈呢,下面我就先给同学们讲一个老师小时候的故事。

    据说,孔子年少而好礼,有一年的秋天,乌云滚滚,寒风嗖嗖,落叶从树上纷纷飘下来,随风翻飞。这时,年少的孔丘正聚精会神的在窗下读书,由于天气太冷,他又穿着单薄的衣服,不时地搓着手。坐在一旁的母亲心痛地说“孩子。歇一会儿吧!”

    “好啊!”孔子答应着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豆(当时行礼用的器具),不声不响地出了屋门。

    母亲忙说“孩子,外面风大,天又这么冷,眼看就要下雨了,你不要到院子里去玩了吧。”

    孔子一脸正色地回答“不是啊,母亲,我这是在祭祀神灵,行大礼呢!”

    “你行大礼干什么呢?”母亲问他。“

    如果我现在不学好礼仪,长大就不知道怎么做人了。”

    母亲听了孔子的话,惊讶的说不出话来。在一个礼崩乐坏的年代,老师的举止确实是不同凡响的,其实我们的老师还是一个往往有很多独到见解的人,下面我再来给同学们讲两个最近发生在老师身上的小故事。

    鲁国有个规定,凡是到国外旅行去,看到有鲁国人在外国被卖为奴隶的,可以花钱把他赎出来,回到鲁国后,到国库去报帐,国库照付。

    孔子有一个学生,真的在国外看到有鲁国人被卖为奴隶了,他就把他赎出来。赎出来以后,他没到国库去报帐,别人都说这个人品格高尚。孔子知道后,大骂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错了。

    别人奇怪了,做好事嘛,又赎了人,又不去报帐,这不是好事吗?不是品格高尚吗?孔子说看问题不能这样看,他这个做法,实际上妨碍了更多的奴隶从鲁国人被赎出来。这个人回来后没有去报帐,将来别人看见做奴隶的鲁国人,本想赎他出来,又想,我赎了以后,如果去报帐,别人就要议论以前某某人不报帐,你去报帐,你的品格不如他。这样,这个人就可能装作没看见,不去赎人了。所以,这个做法就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人家赎买出来,是有害的。

    还有一个故事一个人掉到水里去了,孔子的一个学生跳下水去,把人救起来了,家属感谢他,给他一头牛,他就收了。别人就议论了下水救人还要钱?孔子知道了,表扬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得对,这会使更多的落水人被救。因为救了人之后,人家给钱,是可以收的,于是再有人落水,就有人愿意去救。所以要看客观的效果。

    而且我们的老师在治学方面也是一个很好的表率,我再给大家讲一个孔子学习的故事

    孔子在学习方面是很虚心,尤为刻苦。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子学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

    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

    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得其数”

    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

    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于是,反复的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

    他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师襄子,直到现在,孔子的名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仍是我们的座右铭。现在我们的老师又在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可见,我们的老师不但可称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而且,还可称得上是文学家,理论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古文献整理家,是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