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十九章:登山(第1/2页)  气象主宰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快更新气象主宰最新章节!

    “林业治山”在国内是个新鲜词,在RB却早已有百年历史,毕竟那地方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三天一小震,五天一大震,恰巧又是个中间低四周高的多山地势。

    最中心的关东平原面积才10000平方公里,上面挤着东京横滨这些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区域,本来地方就小,再震一震山下山上就没法住人了,要是还不想办法治山,那岂不是都要跳到海里去。

    据李长弓所知,前些年地震过后政府为了稳固山体,以及对山体进行生态修复,专门和林业部一起搞了个“中日技术合作地震灾后森林植被恢复示范项目”,参照中日合作技术进行试点治理。

    效果确实有。只是好像由于资金不足的缘故,没能得到推广,或许以后可以考虑从这方面下手,李长弓暗暗思忖着。

    不过那也是日后的事了,人不能一口吃成胖子,还是先看看眼下这事的可行性。

    此刻他和九戒正坐在前往老林村的车上。

    刚下过雨,路上有些积水,还好这些年国家一直在推行“村村通”的基础建设,从汪河县到老林村的路由混凝土浇灌而成,全程贯通,泥石流发生后政府和各界的救援也第一时间通过这条路源源不断地输向老林村。

    就这一路上,李长弓就看到不少各式各样的车辆来来往往,据司机说这些车除了政府和慈善机构派去的,还有各类新闻媒体的采访车,民间自发的自愿者,甚至还有跑去看热闹的闲人,以往无人问津的老林村现在倒是热闹非凡。

    不过大多数媒体以及看热闹的人都是冲着那位救了全村人的守林员老头去的,听说县里市里乃至省里也准备将其竖为模范大肆报道。毕竟,这也是政绩。

    又前行了一段路,司机停下车,前面的路被山上冲下来的山石泥土挡住,两辆挖掘机勉强清出一条道路。

    “我这车跑不了泥路,只能把你们送到这里了,老林村就在前面,走两步路就到了。”

    告别司机,李长弓与九戒两人背起背包向前走去,这次来他只带着几件换洗的衣物。

    路上随处可见从一侧山上滚落下来的巨石,估计是受到山体垮塌引起的震动而影响。

    再往前走,爬上一处高地,李长弓终于见到了此行的目的——老林村。

    满目苍夷。

    亲眼看自然不同于照片,触目所及之处充斥着一大片一大片土灰色,根本看不出丝毫人类居住过的痕迹,只有零星的建筑物露出几种不同的色调,才隐隐有些村庄模样的影子。

    村庄四面环山,山势最高的在便是发生山体垮塌的那座,其余山势起伏不高,较为平缓。

    由于山体垮塌的缘故,那座山地势平缓了许多,山体垮塌将表面浮土清去,露出棕黑色的深层土,这全是未经人类开垦,富饶的土壤。

    除开发生山体垮塌的区域,这座山以及附近山脉都是光秃秃的,只有浅浅一层绿色和零星几点浓绿点缀其中。李长弓放眼望去,仅有这些树几乎都是小树,半人环抱粗的树更是不见一棵,与以往他见过的农村完全不同。

    不过这也是有历史根源的,不仅仅是老林村人乱砍乱伐的结果,毕竟全村上下鼎盛时期最多不过三四百人,砍树的基本就是家用,这点需求量对于山林来说仅仅是九牛一毛。

    上世纪的“大跃进”时期,勘探人员在汪河县发现一处铁矿,铁矿量不大,开采困难,本没什么开采的必要性与意义。但在大时代的背景下,全县人被动员起来进行大炼钢运动,机关事业单位甚至中小学校停工停课,大建高炉炼钢。

    炼钢需要铁作为原料,在人民群众的力量下,那处小铁矿不过一两个月便被挖了个干净,炼了个干净,但离上级规定的指标还差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