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百五十章 再乱(第1/6页)  幻之盛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百五十章   再乱

    从某些方面说,可萨人是游牧民族中最接近文明开化的典范,虽然还保留了大量的游牧民族的传统和风俗残余,甚至比当时欧洲大多数国家更加出色。他们有宏伟的城市和完善的城市公共设施,及其乡村水利灌溉系统。

    可萨汗国统治的中心地区是伏尔加河下游和顿河盆地,位于后世西南俄罗斯的捷列克草原则是其中的核心腹地,每年春夏,可汗及其扈从贵族和军队组成的部帐集团,都会从这里出发巡游自己版图内的疆土,并接受当地部族的觐见和贡赋,然后在深秋前回到首都伊迪尔过冬。

    斯拉夫奴隶是这个国家主要的贸易产品之一,但更多的贸易产品来自国外。北欧人,斯拉夫人和阿拉伯人统治下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贸易通过伏尔加河上的航线完成。

    也让这个国家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多元文化和民族风貌,既有大量逐水草而居的游牧部族季节性聚居点和贸易站,也有众多商业化城市,及其城市周边定居乡村市镇所组成的农业灌溉区,既有繁忙的河流海路航运,也有季节性的草原商队马帮。

    它的崛起,得力于他沟通东西交通的地理位置。而这条商路的重新开辟,实为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帝国商业战争的结果。在750年前后,阿拉伯人已完全控制红海,波斯湾和横跨大陆的亚洲商路,他们就从对拜占庭的贸易中榨取捐税,迫使希腊商人付出高价。

    所以,拜占庭帝国努力使经过中亚而不受阿拉伯人控制的北方商路开放。后来,人们逐渐采用了另一条更北的北方商路。这条路线自印度和中国,沿阿姆河顺流而下,到咸海,绕里海北岸,过乌拉尔河口的萨拉坎谷,达伏尔加河河口的伊迪尔,从那里上至萨来,下行顿河到亚速夫海的罗斯托夫。这条路至少有三项优点:

    作为可萨汗国所处的大陆贸易北线,既可以避开南方阿拉比亚人把持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也可以利用北方纵横密布的河流和连绵的草原带来的交通便利,更不用受到山地部族的威胁和袭掠。事实上,自从大唐和可萨开始官方意义上的国家贸易后,这条路线上任何敢于有损于两国贸易利益的行径,将受到两大国家毫不留情的剿杀。

    而往来其中的商人,也能很容易从当地部族的贸易战和军事屯垦据点中获得援助和庇护,虽然这种援助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随着越来越多的商队来往于这条北方路线上,可萨首都伊迪尔成为繁荣的国际商业城市,商业税收成为可萨汗国最重要的财政收入。

    可萨汗国的统治和财富依赖于通向拜占庭和阿拉伯帝国的商路,这就决定了它同两大强国的关系,一方面是互相利用,另一方面又是互相冲突。但是随着大唐的介入,阿拉伯人的影响逐渐被排斥出去。

    长期处于大陆贸易的北线,让这个国家很容易受到大量外来文明元素的潜移默化,信仰希伯来教,也可以说是这么一个走向文明过程中的产物。与拜占庭长期交流和结盟,让这个国家*徒不在少数,成为一个重要的主教区。而受到阿巴斯王朝迫害,而纷纷逃入可萨境内的穆斯林,则成为另一种重要的信仰势力。

    在可汗及其贵族的上层统治者的庇护和约束下,他们相安无事的共处在一座城市中,以既有竞争亦有分工的方式维系着这个国家的活力。作为首都伊迪尔城,无疑是这种特征的最典型代表,

    但是在这个冬天,这是一个注定要在伊迪尔人记忆中充满血泪的夜晚。贵族会议上内定的继承人伊萨里汗被政敌暗杀在家宴上。

    不久之后另一支王姓家族巴利萨汗的宅邸被暴怒的士兵围攻,短暂的抵抗后随即被全家杀死,割下头颅抛在大街上。

    另一支吓破胆的穆尔家族,丢下妻子儿女,在亲信的护卫下没命的逃出城去,随后不知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