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六十一章 志海(第1/7页)  幻之盛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六十一章 志海图

    不得不回来,因为

    仆固怀恩回师了,回来的还有河东节度使行兵马副元帅李光弼一行人,虽然他的部队都以追击叛党,监视渤海为名,留在安东北部与南部二十一州的龙武军所辖对峙,但他还是领受诏命回来了,严格说他是被那位白衣宰相李泌的一封信,给激将激回来的。

    据说,在那封没有署名也没有落款的信里,李泌只留了一句话“以君之功,可比安禄山呼”,于是这位就放下军队,回到了洛阳。

    虽然历史上很多事情都没有如期发生,建宁王到现在还活的好好的,以并不算合格的监军身份活跃在军中,太子小白也在河北表现的让人耳目一新,与历史上自小长于深宫,操纳与宦官妇人之手的评价,越来越远去,但并不代表我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这一切又与经历了安史之乱后,朝廷对番将的不信任和对武人集团的危机感,密不可分的。

    当初,安思顺本来是前任朔方节度使,安氏也是西北军中赫赫有名的将门,象郭子仪,李光弼都是他的手下,因为他的本家兄弟安禄山起兵造反,为了避嫌兼安心,迁为礼部尚书,架空起来,由郭子仪领其位,他本人也是最早说安禄山有反志的人,但是还是没能逃过朝廷的猜忌和舆论熊熊,被杨国以私通叛党的罪名赐死。

    这也反映了朝廷对胡将普遍的心态,据说当年。郭子仪,李光弼两身出身不同,在安思顺帐下做牙门将时,从来不说一句话,形同陌路一般,两人行事和作风都大相径庭。

    据说当年,安思顺被赐死,郭子仪被委任领其位时,身为部将的李光弼,竟然害怕的要丢弃妻子儿女连夜逃亡,还是郭子仪亲自站在营门口进行劝慰挽留。可见当时朝廷对番将的舆论。

    朝廷肯让郭子仪分一半兵力给李光弼另成一镇,未尝也不是看中了他们这种泾渭分明,刻意不相往来的关系。

    结果这两人从此走上的道路和历史评价也大相径庭,

    天下为其安危者殆三十年,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妒,穷奢极欲而人不不非之,最后得以终享天年。历代功臣能做到这一点的实在是少之又少,难之又难。郭子仪可以说是独树一帜。

    论战功郭子仪不如李光弼,可评价却在李之上,因为他精通权术,深知做官曲伸之道。悉易经,知阴阳道理,有“忍”也有“挺”,即强调“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

    在一片番汉诸将勾心斗角,恩怨纠缠中,始终游刃有余的掌握着这些骄兵悍将,将他们吃的死死的,维持一个巨大的威信和德望。也始终从实力和地位上压过李光弼一头,而让后者没有多少怨言。

    连我也不得不承认,那位仅有几面之缘,笑起来很慈祥无害,但其实老成人精的郭子仪郭老头,看人的眼光很毒辣,深窨人臣之份,光看李光弼、仆固怀恩这些一时骏雄,都效力过其帐下,就可以说明问题,当朝廷提拔他并询问谁可以接替他时,他却举荐了关系不算密切的李光弼,后来朝廷再次分军,他有果断举荐了并非郭家军体系内的仆固怀恩。

    因为他更懂得功成身退韬光养晦的道理,果断交出所有的权力,于是三代皇帝都要礼敬他,无论谁掌权都要重视它,却很难奈何的了他,虽然退养不管事,但一旦有事皇帝还离不得他,成为后世臣子善终的典范,也是我努力的重要方向之一。

    据熟悉他的人说,这位老帅身体很好,胃口极佳,每天都要食酒肉三斤三斗,晚上还喜欢摸黑把十个一扎的酒坛子当哑铃,提来搬去的以锻炼臂力。

    如果没有意外。

    再过不多久,他该在朝廷的猜疑付诸于表面之前,交出所有的军队,养上十几院落的漂亮女人,做一个好色富家老头了,生上一大堆的孩子,然后让最小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