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八十五章 北伐(第2/3页)  反元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话,说不定,能够顺利地不费一兵一卒,将大都城拿下来,将大都的那个皇帝的老巢掏个干净。

    张阳的眼前,出现了两片长长的,扁扁的东西,既然北方都是大雪,那就改一种交通工具,用雪橇!

    “诸位,朕意已决,抓住这个机会,彻底解决北方的隐患!”张阳说道:“半个月后,兵发大都!”

    “各级部队都要投入抗寒训练,户部尚书李大人,负责紧急赶制五万套棉衣,半个月内完工。工部尚书祖大人,负责赶制五万套雪橇,半个月内完工,半个月后,准备北伐!”张阳说道。

    本来说完这句话,李善长和祖行知两人就该出列,回答了之后,准备退朝了,谁知,两人站在那里不动了。

    “皇上,何谓棉衣和雪橇啊?”常遇春问道,本来他很高兴,听到了各是五万套,正好和他部队的人数吻合,这一仗,十有,又是他的。

    可是,这两个东西,谁也没有听过啊!

    张阳向下张望,就看到了他们穿着的,都是几层棉布,有的套了个皮质的马甲,他的朝廷成立得时间太短,统一的官服样式,还在刘若寒的手里试制着。

    张阳终于想起,在这个年代,还刚刚是黄道婆将先进的纺织技术带来不到几十年。

    黄道婆可以说是这个年代的织女,她又称黄婆,生于南宋末年淳祐年间,约1245年,松江府乌泥泾镇人。她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十二三岁就被卖给人家当童养媳。白天下地干活,晚上纺织布到深夜,还要遭受公婆、丈夫的非人虐待。终于忍受不住,在一天深夜,逃到了一艘船上,到了海南崖县。

    淳朴热情的当地黎族同胞十分同情黄道婆的不幸遭遇,接受了她,让她有了安身之所,并且在共同的劳动生活中,还把他们先进的纺织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她。黄道婆聪明勤奋,虚心向黎族同胞学习纺织技术,并且融合黎汉两族人民的纺织技术的长处,逐浙成为一个出色的纺织能手。

    但是,故土难离,在元朝元贞年间,黄道婆已经成为一个老人,更加思念家乡,终于,她从崖州返回故乡,回到了乌泥泾。黄道婆重返故乡时,植棉业已经在长江流域大大普及,但纺织技术仍然很落后,黄道婆在她有生的最后几年内,将先进的纺织技术,带回了家乡。

    乌泥泾和松江一带人民迅速掌握了先进的织造技术,去籽搅车,弹棉椎弓,三锭脚踏纺纱车,这些先进的工具,迅速得到普及,棉纺织品五光十色,呈现了空前盛况。黄道婆去世以后,松江府,也就是杭州附近,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中心。

    不过,在南方,只是一层层地多穿衣服而已,并没有后世的那种方式:在两层布之间,夹一层棉花。

    也就是说,这个时代,还没有棉衣,再冷的天气,也只是多穿一层单衣而已。而在北方,有钱人家则穿的是皮衣,没钱的,那就穿着单衣挨洞。

    看来,还是得自己将这项发明给拿出来啊!

    “棉衣就是在两层布中间卷一层棉花,这样就可以大大地提高保暖效果。”张阳说道:“就好像吃馅饼,两边是皮,中间是馅。”

    “至于这些雪橇嘛,等我做出个样板来,你们就知道了。”张阳接着说道。

    虽然当了皇帝,但是,那种之乎者也的文字,张阳是说不来的,那种华而不实的东西,张阳也不愿意说,所以,说的还是和平时一样的白话文。

    群臣逐渐散去,张阳留下了祖行知,这个雪橇,得让最近的平江造船厂的兄弟们加紧时间赶造了。

    张阳仔细地和祖行知说了雪橇的原理和样子,其实也非常简单,就是两块长木板,前端拱起,在木板中间,有半个木鞋形状,脚正好可以伸进去。

    人在雪地上走路,之所以下陷,那是因为脚的接触面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