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五十六章 工业大发展,买马何其难!鞑靼。(第2/3页)  小商河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当然了,大内是另一个特例,那里的匠作们单是工种就达到一百二十余种,规模更大些。

    不过大内却不是每一个百姓或官员能够参观的地方,晋城缎坊地存在,让这个时代的官与民第一次见识到什么是“大规模生产”!大量从河北而来的没有分配到足够土地的流民,纷纷被这里地高薪所吸引,积极要求“进坊工作”,让李德手下的主事们得以挑三捡四,如选牲口。而晋城缎坊以市价大批收购生丝、蚕茧,也让临安三百里以内的原材料价格涨了两成,蚕户们因此笑逐颜开。

    此刻进坊参观的官员,包括临安城中的文武,都在为坊内的生产规模而惊叹,却预料不到这个缎坊的存在会有这么大的后续影响,缎坊地名声随即通过这些官员传遍临安周边州县,大半年后,当收购生丝蚕茧的小贩们跑到岭南时,缎坊的名声已经响遍了江南,甚至连久在大内的赵构也对韦后笑道:“母后若想出宫走走,平江那间缎坊倒是个去处。”

    平江的老百姓们自不必说,上百顶官轿在大街上一走,那阵势远比后世的富豪们用上百辆奔驰嫁女儿强悍多了,从此大家心知肚明:缎坊在官场上的地位已经不下于大半坐在轿中的官员!而李德也因此渐渐增长气势,开始能够以平等地姿态对待一般地州县官员,当然,这种平等还建立在大量的私下金钱往来地基础上,否则也不能长久。

    杨再兴将缎坊之事全权委托给王兰,所费五万余缗全从商号的江南各分号调度,并将投资账册全部复制一份到晋城账房复核。但在晋城,另一项“工业”也在大力建设:“晋城老烧”自六月底便开始蒸酿第一批酒了。采用了后世的地窖发酵、红泥封窖技术。粮食的转化率大幅度提高,而较为发达的铸铁技术也让蒸馏器具齐备,提高了酒度,所出原浆酒达到了五十度以上地高度!而百斤粮出酒率也达到了惊人的三十一斤!

    洪皓是酒乡常客,初时对耗费上万缗建设一个大型“酒厂”殊为不解,而且这个厂还建设在距离火器作仅数里的山中,往来甚是不便,但还没等这些酒窖藏到期。只是品尝到第一批原浆酒的时候,洪皓就已经彻底被征服了:小炉小灶哪里出得了这等烈度的窖酒?大批酒坛中装的美酒只是少量在泽州和潞州衙门中出现,其余全部存入了太行山的秘洞中。

    “张先生,以江南和上京的酒价,这等美酒可值多少钱一斤?”杨再兴这时才在衙中笑问洪皓。

    “张子鱼”讪笑半晌,才竖起大拇指:“杨大人所为,果然多出人意表,这等美酒便是现在上市。恐怕江南河北地面上地酒坊都可以改招牌卖醋了!老夫在上京时,那般劣酒也须一缗五六斤。若是这等好酒,只怕一缗还买不得一斤!万石酒粮,可得三十万缗,如此不下十五倍利。大人高明!”

    杨再兴摆摆手:“若是将这酒窖藏一年以上,再以细瓷瓶装入,以上等丝缎裹之,再以木匣盛放。限量而卖呢?”

    洪皓张口结舌,半晌不得出声:“杨大人哪里来的这等生意经?当真能者无所不能!”再细细一算,若是这般算法,只是酒外的包装,便少不得一缗,若卖出去时,怕不须五六缗!那是什么天价?怪不得这酒坊不敢在城里修造,而是建在太行山中:若是给江南河北的行商们见识到这等工艺。照抄照搬了去,哪里还卖得起价格?

    不过让杨再兴最为牵挂的,还是北上买马的罗彦。

    大同府晋城分号内,罗彦正愁云满面。大同分号主事孙同甫也相对无言,虽然眼下满桌酒菜,甚至还远过罗彦在晋城中的伙食水平,但两人都食之无味,旁边一室内的兄弟们都在吆五喝六地吃得高兴。却难解二人之忧。

    “罗爷。杨大人那里怎么晓得白鞑靼人情状!老孙在此间十余年了,虽说为罗爷出力还不到两年。可是罗爷所交待地事,小的哪里推托过?只是这汪古部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