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二章 文陵朝会(四)(第1/2页)  汉末之殇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秋风萧瑟,几声鸦鸣。

    赵忠和几十个宦官脸色沉痛,默默的抬着张让等人的尸体,消失在文陵广场。

    刘辩知道,历史上张让等人在投黄河自尽前对自己说过:

    “我等灭绝,天下大乱啊!希望陛下自己爱惜自己!”

    这和崇祯临死前,曹化淳说的:

    “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

    是何等相似。

    十常侍的许多恶行,死十次也不为过,而刘辩却同情他们,因为大汉到了现在,真正愿意站在皇帝立场上考虑问题的,也只有他们了。

    “国家”什么是国家,夏恽说的不错,真正把“国”当成“家”的,只有皇帝自己,因为这天下都是他的,都是他后世子孙的。除非改朝换代,他的地位是最稳定的,就算一时大权旁落,但是天下还是他家的,所以皇帝更倾向于考虑天下的利益。身为皇帝家奴的宦官,如果不能以皇帝的立场考虑问题,或者不能以皇帝的利益为主要利益,想上位?呵呵除非皇帝是傻子。宦官擅长揣摩皇帝的心思,皇帝需要什么,担心什么他们必须投其所好,这一点做不到,怎么可能在成千上万的宦官中脱颖而出,成为皇帝心腹。就像汉灵帝缺钱,无法维持国家正常运转,十常侍就提议“卖官鬻爵”因为他们认为天下的财富都被这些人霸占了,让这些人拿钱是理所当然的,总比加收赋税要好吧!至于天下百姓吗?就是不“卖官鬻爵”百姓还是快要过不下去了。就像魏忠贤,皇帝稳定辽东缺钱,他就建议在江南收商税,用已维持辽东战事,魏忠贤一死,这些商税全部取消,反而把这些钱加到农业税上,自然让老百姓生活更加艰难,只得造反。通过这一件件事,皇帝发现你有能力解决问题,才一点点的把更大的权利给了这些宦官。这也就造成了我们看到的宦官干政,宦官专权的结果。皇帝心里肯定也会想对大臣说,我也知道宦官权利过大不好,也不想把权利给宦官,可是你们能帮我解决问题吗?

    就像段珪所言,汉灵帝说的:苟群臣若殚心竭虑,一心为国,朕何事以用内臣?

    与之相反,反而以士大夫为代表的官僚阶层,他们反而把做官当成一直职业,因为不管他们职位高底,都是不固定的,随时都有可能被别人替代,这就很可能养成一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习惯。因为他们知道,天下不是他们的,官职再高也只是暂时的,只有自己的家,才是自己的。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当某个人当了大官,就马上修家庙c修族谱c买房置地等。因为他要让周边的人都知道,用来提升家族的影响力,还有就是为子孙后代打算。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还是有好官的,虽然这些清正廉明的好官,在历史上凤毛麟角,属于稀有物种。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官僚集团就容易结成自己的利益团体,用来对抗皇权,这是人性问题,想解决很难。官僚集团人多势众,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皇帝“孤家寡人”反而弱势,他能联合的除了宦官还能有谁?

    就算是你穿越到一个架空的世界,不知道这个世界任何历史的情况下,遇到这种情况,你不用宦官,又能如何?不要说我有超越千年的见识,可以从他们的言语中分辨是非对错。呵呵往往奸臣表现的比忠臣还要忠心。历史上有很多贤明的帝王错杀忠臣的情况,就是因为,想要从这么多人中分辨忠奸很难很难。

    要不是如今的刘辩是穿越过来的,熟知汉末历史,若不然,待在皇宫之内,想了解这个天下,这辈子都不可能。因为他们是不可能把天下的真实情况告诉自己的,你对天下的所有了解都是建立在大臣们的描述中,离真实世界差的太远。而皇帝的所有决策,都是建立在大臣们提供的描述之下。比如说:你明明知道一个可以利国利民的好政策,就算下达旨意,官员们阳奉阴违,就是让政策施行不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