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7章 的山(第1/2页)  古镇淯溪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古镇淯溪秀丽在一个小小的平原上,可它也有一座山,而且是一座名山。出镇向西南步行一里路,便到了。山不险峻,形却壮美。山头雄踞漳河边,如一头高五十米的神狮直立,傲视着前方。几十里路外的丘陵山岗皆如百兽,匍匐叩首。山体如一条巨龙,蜿蜒十几里,尾扫威震古今的绿林山。

    对此山,淯溪河的人有三个叫法。一,方山。这是为了纪念一个人,一个古人。就是宋朝时,历任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御史的唐子方。唐子方,江陵人,虽然满腹经纶,却因刚正不阿,以致仕途不顺,便隐居于此。唐御史人隐山林,心系儒学,在此建起读书台。于松林之中,晨功朝霞,夜功星月。各府州的学子皆长途跋涉,涌向此山,师于唐御史门下。朗朗的读书声晓惊宿鸟,暮留夕阳。清风明月,手捧经典,或独坐灯下默研,或漫步曲径诵读。耸于尘世之外,青出一片葱茏。读书台不远处有一座砖塔,塔高九丈,六层及顶,远观如笋,直插云霄。塔名尤雅:儒隐塔!闻其名,谁不慕之?风摇塔铃,云束塔腰,鸟鸣塔尖,此乃方山八景之一也。此塔也另有一名:无影塔。据说,无论是阳光下,还是月光下,儒隐塔都没有影子。

    第二个是,凤山。远眺方山,疑是凤凰来仪。儒隐塔是它头顶上的羽冠,终日熠熠生辉。站在山顶上,可见左右山体似张开的两翅。一翅沿漳河展向夏家湾,一翅顺张家湾展向白鹤窝。晨雾飘渺,影影绰绰,凤舞凤鸣;夕晖笼罩,披霞溢彩,凤凰浴火。两翅下的村舍晓如海市蜃楼,云雾缭绕,鸟鸣鸡啼;晚似山水国画,牛羊下山,炊烟袅袅。幽胜东篱,美压桃源。

    第三个是,方山观。方山有两个道观,一个在山顶,两翅间的主体上。名曰“紫金观”,为上观庙。式为重檐歇山,色彩黄色琉璃。殿前,一左一右苍翠两棵古柏,一人环抱不了。数十块石碑朝官似的,静立两廊。一进灵官殿,就见赤面髯须、三目怒视,身披金甲红袍,左持风火轮,右举钢鞭的护法神将威供殿中,这就是道教最崇奉的护法尊神灵官。

    步入二进殿,慈航普渡天尊端坐于此,也就是深受大众敬爱的观世音菩萨。莲花台上,菩萨端庄慈祥,一手持净瓶杨柳,一手似欲拈去人间的一切灾难。

    上观庙背后的山腰,对河卢家湾的人也在此修了一座庙,叫下观庙。下观庙前,一片沙滩,即五个沙吧。前段芭茅丛生,平沙落雁,后段古柳百株,蝉鸟争鸣。尤喜庙旁坡上,时有锦鸡疾走。

    三楚名山覆船山只有一个泉,可是方山有八个泉,据说山顶还有喷泉。八泉绕山,景色各异。如龙漱口,如蛟戏蟹,如虾拂须,如璧嵌镜,如池浴月,如山鬼龇牙咧嘴,如娃娃鱼吐泡。除一泉如村姑梳妆山坡上,其余的都是大家闺秀,曲径通幽,方能到达后花园。蹲泉边,清静凉爽,喝一口,沁人心肺。

    每次爬山,必到一处:战壕。战壕沿山顶边随山势而挖掘,每隔几米,有一掩体。因年代久远,战壕变浅,可里面均是褐铁色的小石子。

    站在掩体上,仿佛回到大革命时期。1927年5月1日,淯溪的一万多名乡亲,扛着大刀,背着鸟枪,举着铁叉,从十里八乡涌向方山,掀起轰轰烈烈的荆当风暴。誓师大会后,大刀队一百多人,背插大刀,身着玄色练功服,直奔当阳县城游行。接老蒋电令,出兵鄂西宜昌的杨森闻报,急率兵杀向当阳,连人毛都没抓到一根。

    方山,我故乡的山,每年腊月三十中午团年饭后,淯溪河的人便会携家带口,呼朋唤友,成群结队去爬山。通往方山的路上,络绎不绝的都是去爬山的人。一路上,心情就如孩子们手中的鞭炮,兴奋得时不时地蹦到天上。

    登上山顶,眺重峦叠嶂之翠屏,云蒸霞蔚之关隘,护沃野数十里,思绪如斯,起伏蜿蜒至天外;穿云破雾之漳水,妙歌曼舞之淯水,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