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55.爆款(第1/4页)  胡善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怎么了?胡典正不喜欢?不喜欢的话, 我们就不演了。”戴着绿头巾的伶官胆战心惊的问道。

    教坊司的官奴, 男性皆戴着绿头巾,或者绿帽, 不能和良家通婚, 只能娶女官奴为妻,子女世世代代都是奴籍。

    而教坊司的女性除了宫廷演出, 有时候还要去官家宴会里演出甚至陪席劝酒, 所以现在盛行把老婆在外面有野男人的丈夫戏称为“戴绿帽”。

    胡善围深吸一口气, 说道:“改了一天的戏,脑仁疼, 今天就到这里,本子我留下,明天再演。”

    伶官觉得《琵琶记》有戏了,大喜,“谢谢胡典正,明日我们一定好好演。”

    胡善围拿着书回到宫正司, 尚食局的陈二妹提着一个食盒来串门, 来找写文书的女秀才黄惟德, 她从食盒里拿出各种各样的吃食,胡善围都没见过。

    陈二妹是广东番禺人, 听说黄惟德也来自广东, 小时候与家人失散, 被歹人拐骗为奴的经历后, 很是同情, 经常来和黄惟德说话,帮她追忆童年的记忆,或许能够帮忙找到家人。

    陈二妹先是叽里咕噜说了广东各个地方的话,问黄惟德是否有印象。

    黄惟德如听鸟语,摇头,觉得都陌生。她记事起就被拐到南京,说的是金陵雅言——雅言,是通用语的意思,和文雅无关,类似现代通行的普通话。始于南北朝时期东晋朝廷东渡,定都建康城(现在的南京),为了南北地区的融合,颁布了以北方洛阳音和吴语结合的金陵雅音。

    大明开国,洪武帝颁布了《洪武正韵》,是中原雅言和金陵雅言的结合体,俗称南京官话。陈二妹这个广东人时常翻阅《洪武正韵》来纠正她经常引人发笑的音调。

    黄惟德对广东各地方言没有反应,陈二妹还不死心,今天又亲自下厨,做了几个地方特色小菜提过来,说道:“人们会忘记家乡在那里,但是对味觉的记忆是很难忘却的,每样菜你都尝一尝,说不定味觉能够唤醒你儿时的记忆。”

    其实黄惟德自己早就放弃了,无奈陈二妹天生热心肠,少不得每样都夹了几筷子,吃到一块菱形有九层米皮似的东西压在一起的糕点时,停下了,没有尝下一道菜,而是拿起来端详片刻,继续吃着这道糕点,直至吃完。

    “就是这个了!”黄惟德放下筷子时,已泪流满面,“我恍惚记得有人一层层的将糕点撕开喂给我。”

    陈二妹大喜,说道:“这是九层糕,广东佛山南海一带的风物,或许你就是从那里来的,我写信给家里,要他们去这一带打听一下黄姓c曾今外出逃过难c丢失过女童c和你的年龄能对得上的人家。”

    宫廷禁止和宫外私下通信,但并非表示和家人断绝联系。逢年过节的问候,或者家里至亲去世等消息是可以写信互通消息。

    只是在信件出宫入宫前时需要通过尚仪局的审核,检查信中是否有透露宫廷秘闻等违禁话语,并留档才能送出去,每个人一旦进宫,就没有隐私可言了。禁的是“私下”,通过宫廷审核的,不算触犯宫规。

    能读得起书c并且能通过女官考试的女性,必出身大户人家,陈二妹的家族接到信件后去找个人还是方便的。

    众人都为黄惟德高兴,胡善围看这温情的一幕,心想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过去的伤痛,才能成就今日的胡善围。

    她一直都在逃避那个绝望卑微的胡善围,可是却对《琵琶记》里“软怯怯不济事”的赵五娘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她看到了自己——曾经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远迢迢不回来的夫婿”上的胡善围。

    未婚夫给了她多大的希望,就给她带了多大的绝望。又因这份不堪重负的绝望,让她毅然背水一战,走向了考女官这条路。

    若不能直面伤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