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9章(第1/2页)  宋春归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老郑头和高远一样想法,但凡喝过这蒸酒的,再喝这酿造的酒,便只觉得寡淡无味。老郑头知道这是治伤用的,又不能敞开喝。可怜老郑头每天守着这蒸酒,却不能喝到口,一想到蒸酒便如猫闻到鱼腥一般煎熬。现在周南竟然要让他来做这蒸酒,运到幽州城里去卖,不啻于天上掉下来一块大馅饼,而且还是专门砸向他。

    老郑头自然是先表一番决心,好安周南的心,暗示周南,这活计除了给他,任谁来做都做不好。末了还保证:做工时会日夜守着,断不会让这手艺外传,被人偷去。周南笑了笑说道:“也不值什么,只是凭着这个,能让寨子里多些余财,等日后寨子里人手多了,便另辟门路,做些别的买卖,赚南朝人的钱。”

    老郑头瞪大了眼,不相信的说道:“南朝人奸猾,开封城里那些笼袖骄民更是嘴刁眼刁,若能让这等人看上眼,赚钱自然容易,若是不能被他看上,你便物事再好,也只说你一文不值。”

    周南却满不在乎的说道:“既想要赚他的钱,自然早有办法。”

    老郑头惊异问道:“莫不是大郎早有主意?”

    周南制止了老郑头的刨根问底,说道:“待这蒸酒在幽州城里赚了钱再说不迟。蒸制这烧酒容易,只是做这烧酒,必要有你这自酿的酒来做;如你所说,最短便也须三月。想要蒸酒,却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老郑头狠狠心,终还是说道:“小老儿院中柴垛下还有新酿的高粱酒和米酒,还有两坛果酒,今日便发发狠,一发都给了你吧。也算得我小老儿一片心了。”

    一听老郑头还偷偷存着酒,周南夸张的叫道:“好你个老郑头,适才还存心诓我,要我去找刘老丈。酿了多少?如实说来。”

    “不多,不多。高粱酒、米酒各有八坛,果酒三坛。俱都在柴垛下,不敢相瞒了。”老郑头这次乖乖的交了底。周南不敢相信的问道:“这般多?”

    老郑头一翻白眼,说道:“还多?!你是不喝,若都似高小子那般,十坛倒有六坛给他喝去了。”

    看看老郑头又可怜又委屈的表情,周南想想也是,安慰道:“也罢。等这几日我请工匠做好器具,便教你蒸酒之法,你学会了,便可每日有酒喝了。”又想起老郑头每日里还要教书,不能每日守着蒸酒,便让老郑头寻一个没有家室,独自一人的,老实可靠之人,到时由老郑头安排这个人安心蒸酒。就在这老郑头院子里建一间房间,当作蒸酒室。

    二人商量好蒸酒之事的细节,周南看老郑头在抄写,便问到书堂上教什么。按老郑头的意思,就是从蒙学教起,渐至四书,凡有能力者可以深学,凡资质浅薄者,识几个字、会简单算术就行了。周南很好奇这时代启蒙教什么,便问蒙学读什么书,老郑头指着面前正在写的纸道:“左右不过是百、千文罢了。”周南脱口说道:“不是三、百、千吗?”郑舜臣奇道:“百家姓、千字文,却不知三是哪篇?”

    周南这才回过味来,百家姓成书大概是在宋朝初期,由一位吴越国的不知名的文人所编写。根据的理由是,有人推测,首句是赵钱孙李,是因为钱是作者(或者作者属国)的本姓,赵乃宋朝国姓,所以钱排在后面。“孙”则是当时吴越国王钱俶正室王妃之姓。而“李”则是与吴越国毗邻的南唐国皇室之姓,可见,作者是吴越国民的可能性确实比较大。宋朝时百家姓已经流传很广了,南宋时大诗人陆游还曾因为百家姓而得到了创作灵感。至于千字文成篇,则时日更早,而且是有准确记载的,千字文的形成可不是哪位文人一时兴起创作的,南北朝时期梁武帝,一位王羲之的铁杆粉丝,因为太喜爱王羲之的书法,便命人从王羲之的书法名作兰亭序中选取了一千个不重复的字,让当时的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编写成文,全文四字一句,对仗工整,条理清晰,文采斐然,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