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痴人说梦:柴壁之战(第1/3页)  说说十六国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关于第70章故事简介:北魏皇帝拓跋圭看到后秦政权日益强大。其深深知道,后秦政权必将是自己逐鹿中原的最为强劲的对手。拓跋珪便派出股部队不断袭扰和蚕食后秦的国土。导致后秦皇帝姚兴为之大怒,并不顾群臣反对,亲率大军东征北魏,拓跋珪当仁不让,派出大军阻击,两军战于柴壁,姚兴大败,退回关中,拓跋圭本欲乘胜进击关中,但听闻柔然欲南下侵扰,不得不领兵而回。

    在这个故事中,北魏王朝在占据关东地区以后,并没有着急解决鲜卑慕容部所建立的后燕帝国和南燕政权。而是选择把矛头直接指向了占据关中地区,威震西北的后秦帝国。由此可见,拓跋圭志向远大,他知道后秦帝国一旦崛起,必然是一个难以对付的角色。而后燕帝国,已成强弩之末,南燕政权更是弹丸之地。对自己的宏图伟业构不成什么威胁,所以,后秦帝国才是北魏王朝一统天下的心腹大患。拓跋珪自然要趁机压制住后秦帝国。所以,拓跋圭将自己打击的主要目标放在了后秦帝国身上。

    而后秦帝国此时却正处在占据陇西,威震西北的昌盛阶段之中,后秦皇帝姚兴对于向东扩张,占据关东地区自然是有一定的想法,只不过后秦帝国和北魏王朝之间并无太多矛盾,如果贸然出兵关东地区,有师出无名之嫌,所以,当北魏王朝的袭扰部队进入关中腹地之际,姚兴必然要借此机会亲率大军一举攻下北魏王朝占据的关东地区,重新将中原地区归于一统,但是让姚兴没有想到的是,柴壁一战,后秦大军丢盔卸甲,北魏王朝彻底遏制了后秦帝国向东扩张的脚步。尽管在柴壁之战后,后秦帝国完成了对凉州重镇姑臧的控制和对东晋十二郡的占领,但其都始终无法向关东地区再迈出一步。北魏王朝在此一战后,也开始重视了对称霸北方蒙古草原的柔然的关系。所以柴壁之战后,后秦帝国和北魏王朝暂时达成了和平共处的局面。但是后秦帝国因为其内部的矛盾随着其势力的扩张愈加尖锐,而柴壁之战后,北魏王朝对于关东地区的统治愈加稳固,这就让北魏王朝的统治者可以放心大胆的先解决北部柔然的侵扰问题了。

    其实,柴壁之战在某种意义上非常像前秦帝国的淝水之战,都是对进入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的政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的战役,只不过这场战争的规模和影响远没有淝水之战宏大和深远,因为柴壁之战只是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战争,对当时江南地区的东晋王朝并没有太大的影响,所以后世的人们往往没有关注这场战争的。但是我认为这场战争的对于十六国时期末期的战略局面具有重大的意义。

    战胜方北魏王朝因此稳稳的控制住了经济更为富庶,文化底蕴更为深厚的关东地区,这为其主体部族加快汉化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战败方后秦帝国尽管在柴壁之战中损失不大,但是柴壁之战让后秦帝国看到了北魏王朝的强大,对于向东扩张,占据关东地区的战略目标只能是隔着黄河的几字湾表现为无奈和兴叹,战后的后秦帝国不得不因此而改变自己的战略目标,将战火纷飞的凉州地区和内乱不止的东晋王朝作为自己扩张的对象,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我们要知道,后秦帝国无法对中原地区进行统一,其整体国力很难对凉州地区进行有效的管理,后秦帝国所占据的凉州重镇姑臧更像是后秦帝国向凉州地区伸出的触手或者说是后秦帝国势力的突出部,极有可能被临近的势力所包围,更何况当时的凉州地区还有三个时刻想称霸西北的凉国,这么看来,后秦帝国对凉州重镇姑臧的统治可就岌岌可危了。而被后秦帝国强占十二郡的东晋王朝仍然是当时汉族先民的正统王朝,并且在淝水之战后整体实力也比较强大,其内乱终究有平息的一天,一旦一个强势的人物成为了东晋王朝的掌舵人,后秦帝国夺取的十二郡土地就成了烫手的山芋,东晋王朝也很有可能以此为借口而对后秦帝国兴师问罪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