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30.第26章 勤耕(第1/4页)  此生不浮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信封拆开摆在一旁,厚厚一摞信纸摆在眼前。

    这封信罗浮生翻来覆去看了三遍,到第四遍再要看时,已经泣不成声,实在没有力气再看下去。

    一共三十多张信纸,有两张残缺不全的旧信纸,少说也有二十个年头。字迹雄浑大气,透着书写人的自持。罗浮生把这两张破纸捏在手里,还不大敢用力,生怕捏碎了。

    “箫卿吾妹,见字如晤

    兄去家三月有余,未知卿安。数月间,兄自知有愧于卿,并愧于泠栩吾妻,故未寄鸿雁,企卿等勿怪。

    兄临行之际,尚有一事挂怀,而今辗转数百里,心念稍解,须与卿知晓。

    ”

    中间一大段已经残损,到第二张信纸上已然与前文对不上,写着“自此,吴先生方知,弃家不顾者,懦夫也。卿可知兄言外之意

    吴先生学富五车,时献奇谋良策助我军守城。先生言国之将倾,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亲戚或身死,或为奴,口不能言乡音,衣不敢着裙袄,命不比蝼蚁。我等匹夫岂不卫家国先生此言,震慑吾心,怎堪吾之故土亲戚为他贼所役

    城破之日,我军主力撤而北上,吴先生诱敌于渊,同赴黄泉。

    前路茫茫,兄未知归期。今匹夫为国而战,料想百年之后,国泰民安,兄纵化身尘土,亦已心安。

    经此途,兄始知,有负卿与泠栩深情,此生难赎。

    身已许国难许卿”

    除了这封书信,余下那一大摞纸都是介绍金藩查到的关于罗勤耕离开东江那三年里的事迹,其中还有两封信,罗浮生已经剔了出来,放在一边。

    他曾参加国民革命军的战斗,后来国民革命军整编后又孤身北上,正如他信上所说,走遍山川河流,看尽国之百孔千疮,不禁为之堕泪,誓要贡献有用之身驱逐蛮夷,不死不休

    这三年里,罗勤耕曾与悍匪周旋,凭其一身孤勇和三寸不烂之舌降服秋阳山一众悍匪,为国军主力再添强助,后又率众抵抗粟禾口日军,死战数日惨胜,他最后都是让人从死人坑里刨出来的。

    尽管如此,那放在一边的两封书信仍是让人不敢直视。

    这两封信都是写给日军大左麻生久一郎的,第一封信上说,罗勤耕率众盘踞葫芦口。葫芦口镇只剩老弱妇孺,罗勤耕所部也是从一场遭遇战里勉强逃生活过来的。为此,罗勤耕向葫芦口镇的日军首领投诚,希望能保一镇平安,愿只身前往日军驻地,以项上人头为献。言辞之中饱含悲天悯人之情,令闻者为之动容。

    然而,第二封日期在第一封信的四个月以后。信中称,罗勤耕侥幸逃生并得以保全葫芦口镇民众以及数百负伤的国军战士。但是此后流言纷纷,先是流传于市井,骂罗勤耕向日本人摇尾乞怜,更有甚者说罗勤耕此前就已出卖军情,那场遭遇战才会惨败。不久之后,军中受流言影响,开始调查罗勤耕,因调查不出所以然,虽然对罗勤耕没有采取什么处置,整个国军队伍对他也开始边缘化。罗勤耕多次随军杀敌,救战友于危难仍然不被信任。又称罗勤耕在同时听闻国军欺压家中妻儿,因此一怒之下写了一封信向麻生投诚。请麻生赐一家人安身立命之所,定当全力辅佐。

    那第二封信太长,洋洋洒洒五大篇,一腔悲愤不甘之情溢于言表,任谁看了也会相信,这个人已经被逼得走投无路,投靠日本人虽然可耻,但在那个当下无疑是胆小鬼的最好选择。

    事实是,罗勤耕离开东江的时候罗浮生才两岁,等罗勤耕回来时他已经五岁。也就是这五岁以后,罗浮生的记忆里几乎全是父亲的身影。

    慈父是他,携妻儿踏歌斜阳,寻春,踏春,在饥荒的年月里采野菜,挖地瓜,同罗浮生讲天地之大,四海之阔。

    严父亦是他,对罗浮生教学严格,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