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零六章 就这么搞定了?(第1/2页)  三国之优化系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陛下,臣蔡邕有事起奏”

    洛阳城皇宫内,一位老者站出席位朝着大殿之上的刘辩一拱手,缓缓地从身上掏出一卷竹册。

    何进被宦官所杀的时候,袁绍等人冲进宫中也只是杀了掌权的那些太监而已,当然也有不少无辜受害者,所以说,伺候皇上的人还是有太监的。

    刘辩一旁的小太监得到刘辩的指示,赶忙过去接过竹册回来递给刘辩。

    在这个年代是没有奏折这一说的,所以在朝堂上很少有人递交竹册,只不过这次科举之事事关重大,而且内容太多,所以说蔡邕才让张兰写了份科举具体实施的细节,自己又整理了一遍带上大殿来。

    “启奏陛下,国之气运,在于君,君之臂膀在于辰。君明臣贤则国之兴旺,若君明臣亏,则国将不振,故招揽贤才为官乃是国运之根本。今举贤之法独举孝廉而已,多有弊端,臣整顿招揽贤才之策略献于陛下”

    刘辩跟着张兰学习了那么长时间,虽然没有学习如何治国,但却可以举一反三,通过这几年的实践运用起来,其实刘辩并不愚笨,只不过是没有自信心而已,这一点张兰其实早就发现了,随着年龄的增长c武力的提高,现如今的刘辩已经有了几分英主的气势,他快速的看了看竹策上的内容直到蔡邕说完,开口说到“蔡卿给大家说说吧”

    “是,陛下”蔡邕拱手称是,然后转身面向各位大臣说到“近几日我与张丞相讨论甚多,近乎完善了一种新的选拔贤才的方式,那就是科举制,科举制度顾名思义,那就是分科考之,取其优者,科举制度分为文试和武试,文试又分为国策c民生两大项;武试亦为两项,文武试皆为四考——郡试c州试c都试c殿试,四考为阶梯制,通过郡试方可进入州试,通过州试方可进行都试;通过都试方可进入殿试。郡试c州试为地方官员筛选,都试设洛阳城内,由陛下指派官员为考官c陪同陛下亲自监考,由考官批阅。殿试则为都试之优胜者的考卷交于陛下亲自筛选。科举制度不分贫富贵贱,一律皆可参加,考题由监考官出题,监考官统一由监考总督指派,开考之前不得泄露考题”

    说到这,朝堂上的大臣已经有几个脸色已经变黑了,而大多数的却是一副风轻云淡的样子,很明显,这是王允的功劳,但毕竟王允并不是跟所有的大臣都同气连枝,做不到说服说有人,其中袁绍的叔父太尉袁隗便是最佳代表。

    蔡邕见暂时还没有人站出来反对。便继续说到“举考之时,士子将其名写与一侧,以纸乎之,防止士子勾结考官赢取功名,士卒应考,考官不得收取任何费用,进考场之前,需以搜身,除自身衣物和笔墨纸砚外不得带入任何无关考试之物,符合要求之人,考官无权拒绝任何应考之人”

    听到这里,袁隗再也忍不住了,赶忙站出来朝刘辩一拱手说到“陛下,此时万万不可”

    刘辩听得正尽兴呢,突然看到袁隗站出来反对,眉头一皱问到“为何不可?”

    “回禀陛下,正如蔡大人说言,若众人皆可参考,那么民则不民,弃田而应考,则天下无粮矣”

    听了袁隗的话,蔡邕淡淡的笑了笑说到“袁大人为何不听在下说完?”

    “哦?愿听蔡大人高见”

    “科举每三年举行一次,而通了郡试是没有功名的,过了州试也只有头衔而已,唯有通过都试方可入朝为官,且郡试取其前三十人,州试取其十人,都试亦取十人,而殿试则是从通过都试之十人中选其三,分为状元c榜眼c探花,将其三人唯以重用,其余之人派遣与各州县为父母官”

    “如今纸比金贵,以纸糊名又如何解释?”

    “呵呵呵呵”蔡邕笑了起来,随后说到“袁大人此事问的好”

    还没等他开口,郭嘉踏出一步拱手说到“启奏陛下,半月前,丞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