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百零七章 会议(第3/4页)  晚明霸业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漕船、货船都被堵在张秋。弘治帝命副都御史刘大夏堵口。刘大夏制定并实施北堤南分的策略。在他主持下,朝廷兴建了自曹州至徐州长五百余里的黄河北大堤——太行堤。

    黄河北岸大堤形成后,阻止了黄河北泛,保障了会通河畅通。但是放任黄河向南分流。却给黄河以南地区造成了经年不断的洪水灾害。最终黄河下游南向分支越来越多,分支愈多,河流的挟沙能力愈低,河道状况也就愈益恶化。

    弘治时下游分成三支。至嘉靖末年,山东、南直境内的黄河多达十三股分支,黄河已经没有了主流河道。

    嘉靖二十五年,为了治黄,人为把黄河引入泗水南流,和淮河一起入海。由于黄强淮弱,淮河下游积沙渐高,形成地上河。淮河不再成为一条畅通的水道,而在淮河较低地方,即在淮泗汇口以上的洪泽湖区,首先积水成一湖泊,把宋代以前各小湖连起来,成了洪泽湖。

    也是因此,淮河地区水患不断。

    直到嘉靖四十四年,潘季驯开始了长达二十七年的治河工程。

    在潘季驯的治理之下,黄河终于趋于稳定,但是随着河床不断淤高,黄河两岸决口增多。从万历二十四年之后,黄河几乎年年决口,灾区甚至南移到了苏州一代。

    就开封而言,除了黄河水患这等天灾,还有**。之前李自成攻打开封,为了尽快破敌,决河灌城,生灵涂炭。而且后来战事变迁,李自成也不曾经营过开封,破开的河口自然不会有人去彻底修复。

    如今朝廷光复了河南,范德也向百姓宣告从今之后河南重归王统,那么治黄的重任当然落在了皇明开封府的肩膀上。

    “按照惯例是要任命一个河道总督统筹诸地的,”徐梁道,“现在人手不足,只能先顾好眼前,等日后国家安定之后再彻底治理。范德,你也要着手培养一批能干的河工出来。”

    后世都以为八股取士取出来的都是呆子,然而在大明却并非如此。大明的科举非但能取出文学家、哲学家、各种人文大师,还能取出军事家、水利专家。

    潘季驯就是嘉靖二十九年的进士,初授九江推官,升任御史,后来巡按广东,再升大理寺左少卿。可以说,在嘉靖四十四年之前,潘季驯就是个标准的法官。这样的简历若是在徐梁手里,绝不会让他去治河。

    可偏偏潘季驯还真的治出了效果。

    徐梁不敢奢望自己手里能再出一个潘季驯,仍旧还是想走专业方向培养的路数,提高河工素养,传承潘季驯的治河理念和手段。

    范德在得知自己分到了开封府之后,就知道治河是个避不开的问题。他早早就让人去买了《宸断大工录》、《两河管见》、《河防一览》、《留余堂集》等等潘季驯编写的稿,做了十足准备。这回皇帝陛下将春耕任务都推到了后面,等于额外减轻了他不小的负担。

    “豫西诸府仍旧是以编户齐民、设立村学、丈量田土、引渠灌溉为主,尽量做到粮食自给。”徐梁道:“等过了春耕,各地首先要进行学政考核,在行政开销上,学费开销不能低于总开销的百分之三十。”

    现在的新朝官员在廉洁上还是有保证的,只要将银子花在正确的地方,肯定能够看出效果。尤其是扫盲的最大的障碍已经被一件神的器物扫清,教育成果的收获比之预计大大提前。

    那件神器就是铅笔。

    小小一支铅笔,每支成本不过七个制钱,却能让学生有足够文字的写字练习,加快文字掌握速度。徐梁只是接纳了俗体字在办公过程中的使用,加之铅笔的推广,行政中间过程的效率就加强了不是一星半点。

    只有当材料确稿汇总之后,才会交给老秀才用毛笔以正体字誊抄归档,这样就可以数百年地保存下去。

    徐梁坐在院子里,身上裹着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